36、三夹海口炮台与旗坛
栏目:台山掌故   作者:冯蔼廷 发布时间:2013/05/13 16:33 

    三夹海口,又称三丫海,是扼据斗山、田头和广海三镇的咽喉地。是由斗山河流经下朗,大同河流经山背村,两河汇合成三丫形,然后流经烽火角入海。

    三夹海口,如以渔业论,是聚鱼之处;如以交通论,是台山东南水运重要地方;若从军事地理上看,是斗山、田头和广海的水上门户。从历史上看,明朝时候,倭寇经常抢劫沿海村落,曾多次从三夹海口驶船进入内地。隆庆四年的一次,倭寇进入那里,而后直捣至三娘迳。抗日战争年代,一九四一年的台山“三?三”之役,日本军用小汽船驶进三夹海口,直捣斗山而至六村。

    早在明朝时候,已引起官方对三夹海口的重视,在海口两边筑有炮台和碉堡,派军驻守。但那里地势低,望不见海面来船。不过在海口之西约一公里处的海坦上,崛起一山,长约四百米,高约三十米,那就利用它作嘹望之处。山上筑有升旗之石台,派兵驻守,平时升起军旗,如有敌来,打旗为号,以示警报。因之称该山为旗坛。坛者,平地崛起之土堆也。后称之为旗坛山。

    三夹海口之有旗坛山,可谓得天之助。两处距离不远,可以遥相呼应,成为犄角之势。这一切都是防御倭寇的重要设施。能起到防御相反攻作用。

    到了清朝时候,没有倭寇在我国沿海了,因此,对那里的防御放松了,也无驻军守了。久而久之,沧海桑田,海坦日高,炮台被海泥盖了,碉堡也毁了,成了一片荒坦。旗坛山之防御设施,也随之毁没了。后来则没有旧日之痕迹可见。

    由明朝至清朝,经历数百年,三夹海口的荒坦,有人开垦,那里成为广阔的稻田。旗坛山也有人在那里居耕,逐渐成为村庄。而今,有梁、陈、袁、宋等姓居住,名之日“旗坛村”。

    旗坛山的位置可说是特异,它崛起在河边海坦上,四边全是空旷地。若环绕它一周,不论站在那—方,远看之,该山都是在中心地方。

    解放后,为了发展生产,解放军在该山挖泥填坦和筑路,已把旗坛山挖去一大半了。三夹海口周围,建有房屋,成为村落了。

上一篇:37、李捷兵工厂
下一篇:34、烽火角水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