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侨属办工厂、农场
栏目:台山县华侨志   作者:台山侨务办公室编 发布时间:2013/05/10 09:56 

    我县居乡的归侨、侨属占全县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强。自1985年台山被列为珠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改革区後,广大侨属一改过去依靠侨滙生活的习惯,纷纷投向各行业,大显身手,利用侨资或瞻家侨滙,进行开工厂、办农场。大江镇是我县重点侨乡之一,旅外人数5万多人,比居乡人数还要多。近几年来有40多户引进价值280多万港元的各种生产设备,其中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就有十几户。

    水步镇罗边工艺厂厂长陈坤璞,过去家庭生活是靠旅美父兄接济。开放改革以後,他利用可以接受国外、港澳同胞亲人捐赠2万元以下生产设备的优惠政策,靠旅美和在港的亲人资助,和获得广州有关单位的一些无息贷款,购买一些简单机械设备,租借几间简陋平房,於1981年办起工厂。雇用18名工人,用传统的减光晒蚀工艺,生产金属装饰标牌。1985年在香港胞弟支持下,又引进了价值人民币50万元的全套先进金属标牌彩印设备,为国内生产一些名牌产品配件,产品远销广州、北京、江苏、大连等地。1987年已有职工100多人,新建厂房面积800平方米,购有价值17万元小轿车一辆,成为拥有固定资产100万元的初具规模的企业。1987年获得产值400万元,利润40万元,上缴税金24万元,职工每月平均工资171元。

    还有不少侨属利用海外瞻家侨滙,办开发性农场、菓场,鸽塲。斗山镇五福里陈绮云已成了新一代的“庄园主”。1982年,侨属陈绮云以缴交10万元与广海烽火角兵团农塲签订了为期15年承包5000亩咸围的合同。他以放养鱼、虾、蟹为主,兼用荒滩围基种菜、植树、种蔗、种竹。

    陈绮云和妻子何雪芬两家都有亲人在美国和香港,本来靠侨滙也可过上好日子。可是,在开放改革政策的感召下,他毅然与妻子卷起铺盖,离开斗山镇五福村,到烽火角去创家立业。他雇请了90个工人,帮助搞生产。第一年纯收入就有30000元;第二年虽受台风的袭击,仍收2,.50000元。成为侨属在劳动致富道路上的闯将,被评为广东省优秀专业户。他的行动感动了父母,终於携带了孙子举家13人迁往农塲。

    1987年9月,广东省长叶选乎到农场视察时,看到一望无际的鱼塘和菓实累累的蕉园,亲切地问他夫妇:“办这样大的农场,你们有信心搞下去吗?”陈绮云夫妇豪迈地说:“有各级政府的支持,再搞一二十年也有信心。”

    端芬那泰侨属邱福观,已是七十多岁了。有兄弟叔伯几十人在海外,每年都有几千元人民币侨滙收入,应该可以安享晚年。他想到开放改革的英明决策,应该为子孙打下劳动致富的扎实基础。於是,在1984年8月承包“将军山”的荒地,办起开发性农塲。经过两年的经营,开垦了62亩菜场。种下木瓜、青梅、三华李、柑橙、黄皮等10000棵菓树。此外,还种下不少湿地松及间种其他作物。从办塲到1987年累计总收入,除取回全部投资外,尚有20000多元盈余,平均每年收入近10000元,超过他每年的侨滙收入。深井新富坑陈荣邦,他的父亲和两个兄弟均旅居英国。1984年在具父亲回国探亲时,他动员父亲花了一笔外滙,购买400对种鸽,办起群生鸽塲。兄弟两人管理,雇请两个帮工,承包村边一亩多荒地,建一幢600多平方米的鸽塲。

    1985年5月至年底几个月时间,便出售了1200多对鸽苗,收入50000多元,收回了鸽场的总投资。1987年,鸽场的种鸽已有800对,共生产鸽苗6400多对,种鸽远销北京、广西、广州、花县、增城、东莞等省、市、县,总收入256000多元。鸽场正在兴旺的时候。

    开放改革的政策,大大刺激了侨属开办农场和工商企业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已有8100多户侨属个体户,他们为社会创造了物质财富,同时,也改善了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