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申,又名锡鸿,字树芬,别号庚堂。1846年生於台山斗山六村槎洲村。生逢乱世,家境萧条,端赖家庭教育以成长。孩童时代,便立志锐进。其姑母结婚於广海月明村,路程有20多里,沿途都是围田茔基,崩烂泥泞,步履艰难。他曾对其姑曰:“来你处,路烂难行,真是来一次怕一次,日後我发迹回来,一定砌条石路通到你门口,以便来往。”姑母笑而勉之。
稍长,陈天申目睹强邻欺压,国事废弛,民生凋零,呼寒号饥,比比皆是,乃决心远涉重洋,以求腾达,造福民生,立业兴邦。他为人诚实,在美曾拾巨金而不昧,名噪番邦。自此人人信用,因而财源广通。其持续之善举,乃有其善源也。他在美30年来,耳不闻丝竹之声,眼不瞥红灯之乐,勤劳俭朴以求积资,买舟回唐。他回乡头一件事,就筑一条路面有三块条石之路,由槎洲通往月明村,实现童时对姑母所许之愿。该路长近30里,其间通过上阁、山背两个横水渡,在渡头两岸均筑有坚固之石码头,以方便行人上落渡船。
据说他第一次旋乡,是从广海湾上岸。甫入国境,举目骷髅遍野,一任风吹雨打;孤弱老幼,号寒於街头路边,恻隐之心悠然而生,乃发动海外乡亲於广海城创建“乐善堂”,赠医施药,设“大德堂”,收殓无靠尸骸,筑“义坟”数处(大浦、粉岭、上川三洲、广海),收葬野骨,立“育婴堂”以收养被弃女婴。并於香港、广海两地购置铺业,收租以作两堂日常经费,委托地方之善者仁翁代为主持。他深念自幼卒学苦,乃聘贤师兴学堂以育人才。陈公之名,当时在广海、斗山两地,妇孺皆晓,其乐善之德广为流传。
他不管从广海或三埠回乡,沿途见有老弱或贫而丐者,均慷慨资赠。修桥筑路,建筑庙宇,不管家乡或港澳,必捐款以成美举。陈公晚年结束在美生意,回港寓居,尽量办慈善事业。在广州城西之方便医院,香港之东华医院每年捐款者中,陈公必居首位。他常用古语对人曰:“子孙不如我,要钱做什么?子孙胜过我,要钱做什麽?最奸把钱做善事,乃为最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