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教育
栏目:台山县华侨志   作者:台山侨务办公室编 发布时间:2013/05/09 16:17 

    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关怀家乡文化教育事业,由来已久。清末民初年代,浮石的琳琅剧社,中礼村的永和书报社,以及其他不少的文娱设施,都凝结着港澳同胞、海外华侨的心血。城乡学校的兴建,乡村私塾学制革改,也有他们卓越的贡献。

    1928年,香港台山商会在会长李星衢的发动下,捐资给台山师范学校兴建一座山顶教学楼。1930年,台山女子师范校长陈婉华往港筹款建校舍,又得台山商会的积极支持。香港陆海通有限公司始创人陈符祥,为了发展家乡教育事业,1944年鼎力支持兴建南强学校。并於香港组建“南强学校基金会”以扶持它的发展。大江肯堂村港胞伍时畅从1946年始,每年给村中观贤学校数百元奖学金。由於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对教育的重视,在抗日战争前夕,全县已有1277间小学,学生近了万人,居全省之冠。

    建国後,邑内文化教育事业,又有新的发展,尤以开放改革以後,港澳同胞捐资办文化教育的热潮达到历史最高峰。在县城东面崛起一座“文化城”,多数项目是由旅港乡亲捐建的。1982年,香港陆海通有限公司率先捐资港币400万元兴建台山科学技术舘以後,港胞伍舜德仍感不足,认为要办奸家乡的公益事业,必须发挥群体力量,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於是与几位心灵相通、意志相投的热心人士描绘了“文化城”的蓝图。1983年,伍舜德、马兰芳夫妇捐人民币200万元兴建一座现代化的台山县少年宫。1986年,港胞黄乾亨、黄乾利昆仲和伍舜德、马兰芳夫妇,各捐港币180万元,在少年宫东边兴建一座别具一格。分东西两座的台山图书馆。黄乾亨、黄乾利又捐港币285万元,在台山一中兴建一座大型的理化教学校楼(黄笏南纪念楼)。同年,港胞黄炳礼捐港币300万元在诗山建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台山博物馆;尔後又捐港币250万元兴建台山人民医院护士学校,捐港币400万元在台山师范学校建一座“黄传经楼”。接着,港胞黄浩川捐港币300多万元在台山影剧院侧边兴建一座台山文化艺术馆。伍舜德又捐港币300万元,在石花湖畔兴建台山专业中学。由於兴建了一系列的文化设施,使这里形成了一个功能完整、具有侨乡特色的“文化城”。

    其他中小学的兴(扩)建,尤如春风雨露的春笋,随处可见。在县城有港胞李灼文捐资港币400多万元兴建的李谭更开纪念中学;陈区明、陈学德捐资280万港币新建的伯宏小学。农村有伍舜德捐建的四九学业中学;李树培按其兄遗志捐资新建的李树芬纪念中学;还有朱正贤捐建的三合洪羡中学;香港余风采堂及海外乡亲集资兴建的三八武溪中学;斗山六村陈氏港涣同胞海外乡亲捐建的提岭中学等等。至於港澳同胞捐建的单项教学楼、图书馆、体育室、文化室等,则是不可胜数。

    为了鼓励教师勤教,奖励优秀学生。香港陆海通有限公司捐资200万港元,伍舜德赞助20万港元,朱正贤赞助“万港元,朱炳宗、许沃操各捐1万港元给台山教育基金会,以作扶植人材的成长。1990年,陆海通有限公司又决定把基金会的200万港元改为“陆海通有限公司教育奖金”,作为奖励升学考试优秀学生的专项奖金。香港台山商会有限公司,也把200万港元存入银行,提取利息给台山作奖学金。

    台山的文化艺术,在港澳同胞的支持下,蓬勃发展。各中小学的乐队,利用接受捐赠组建的有10多支,每逢节日笙歌满城,乐声震天。曾经一度消声匿迹的民间“摆色”娱乐,也随着社会发展而兴起。浮石村的色队,近年曾两度应澳门乡亲邀请前往参加节日助庆。

    这些成果均离不开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的支持。近年,港胞李灼文为了把台山的文化艺术向前推进,从1989年起每年赞助港币15万元为活动费,举行台山县艺术节,从而使台山文坛又放异彩,艺术再展新姿。

上一篇:三、公益善事
下一篇:一、医疗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