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同胞与海外华侨一样,对家乡的公益事业,满腔烈忱。
民国初期,邑内盗匪横行,乡民受害,他们便筹组民团,投资购械守卫家园。其中有广海旅港乡亲刘子清、刘笏廷等人在港组织“剿匪後援会”,吁请当局剿匪以保闾里,出钱出力,关心备至。
广海地区西山新娘房地段,往往滂沱大雨,山洪暴发,洪流封锁房口,樵人常为洪水吞噬。1929年港绅刘子清、刘笏廷、陈作济、彭澄波、林举慎、冯锷南等人知情,即募集毫银1300多元,托乡人余泰阳於新娘房口筑一水泥桥,长10多丈,宽有5尺,横跨房口;并於冲人坑石牌中凿级架栏杆以护行人,此桥乃称“新娘桥”。从此樵者再不受山洪之害,後人皆颂其德。
在抗日战争期间的1943年,因久旱不雨,禾粟不收,造成特大饥荒。大江肯堂村港胞伍时畅,因香港沦陷回乡暂居,目睹家乡惨遭日寇推残,已是百业凋零,再加久旱不雨,农事荒芜,农民遭受天灾人祸,在死亡才上争扎。时畅翁乃生善心,为村民施粥月余,帮助饥民渡过难关。同时,为了方便乡民来往渡头墟,乃於渡头河两岸砌筑涉头,购置渡船以利行人。
港澳同胞为家乡办公益事,是多方面的,普遍的是修桥、筑路、建凉亭和解决村民吃水问题。开放改革後,港澳乡亲为家乡办善事,更是层出不穷。1983年,斗山均安村港胞陈乃湖捐人民币10万兴建自来水,解决村民吃水的困难。同年,广海山背港胞陈昆栋捐人民币了万元,修筑一条长640米,宽4米的村道。海宴凌冲村港胞谭达贤为了改变村里环境卫生,把246米长,30米宽,共6000多平方米的塘基和7000多米的上百条大街小巷,全部铺上混凝土,并将四间不合卫生设施的厕所,进行拆迁重建。同时,兴建自来水,解决村中干多人的吃水,使凌冲成为卫生文明的村庄。1984年前後,大江伍时畅子孙慨捐港币260多万元,兴建伍时畅桥、肯堂村自来水、避雨亭、村牌楼和整饰村容等工程。大江港胞伍德灿等捐建“大江敬老楼”,使老人能怡乐晚年。白沙港胞黄浩川。黄炳礼合资港币100万元,兴建潮境自来水厂,解决1万多人吃水的困难。广海港胞伍坚石为区边村捐资68000元,修筑水泥村道长480米,宽3.8米,使村容焕然一新。四九镇洞宁村旅港乡亲陈鹏飞捐助11万港元,在该村修建一条长755米,宽3.5的水泥大道,直通公路,称“平稳大道”;其子陈百强(歌星)和弟妹6人也各捐港币1万元,在村东建一条长355米,宽3.5米的水泥道,通向台赤公路,称为“凤仪大道”,村民称这两条大道为“父子路”。
端芬镇的塘底桥,是当地出嫁女,旅港乡亲阮仲美集资人民币20万元兴建的,并以此传为佳话。白沙港胞也热情支持家乡修路,黄浩川捐资17万元港币,修建“松溪大道”。黄炳礼捐资18万元人民币修建“近岭桥路”。
我县旅外乡亲关心家乡交通建设,热情为家乡修桥筑路,据不完全统计,自1980年以来,捐资总额2615万元,其中兴建乡村道路、桥梁的共捐助人民币1000多万元,修建乡村村道520多公里,桥梁74座,使台山镇镇村村基本通汽车。兴办自来水工程有71宗。他们德泽家乡,其功续永垂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