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始祖名造父,是轩辕黄帝之后,也是佐禹治水有功,受舜帝特赐赢姓的伯益的十三世孙。他生于纪元前约十世纪的周代,善驭马为周穆王驾车。王游昆仑,乐而忘返,徐偃王兴兵作乱,直捣京师。城内上下,人心惶惶,几有不保之势,幸得造父得八匹骏马,替穆王驾车。一日而返,号召各路诸侯,纷纷发兵讨伐徐偃,把徐偃追杀。穆王论功行赏。因造父功劳大,赐封伯爵,并赐赵城受禄。赵氏由此而得其姓。世代相传至现在,已有 2700 多年。当时的赵城,是今山西洪赵县,赵姓家族人口从此繁衍起来。后来这个家族繁衍到天水 ( 现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 ) 和涿郡 ( 现今河北省涿县 ) 遂而分布天下。至涿县赵匡胤得天下,建立宋朝,赵姓得以宗族大繁衍。据 1990 年最新的统计材料,“赵”在中国十大姓中,排行第七,人口已逾五千多万,赵姓的分支姓氏有十一个。其中“马”姓最大,他是战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后代,秦灭赵国时,赵奢孙子逃到陕西咸阳,改为马姓,繁衍成今日人口近三千余万的大姓。在今天仅赵姓与马姓相加,人口近一亿。占全国人口的十四分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姓赵的人真是名人辈出:
春秋时有赵衰,辅助晋文公定霸,赵氏子孙就世为晋国的大夫,十分显贵。到了周烈王时侯,赵母恤与魏氏、韩氏灭知氏,三家分晋。公元前 403 年,赵母恤之孙赵藉得封为赵烈侯。正式建立了赵国。并任公仲连为相,国势大振;传至赵武灵王赵雍 ( 自号曰赵主父 ) 提倡“胡服骑射”,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国力大增,赵雍亲自率领军队,北取雁门,西攻云中,拓地百里,后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战国时代,有赵国平原君赵胜,高义贤行,门下宾客如云,极负盛名;赵国大将赵奢,深通兵法,大败秦军,解韩国之围,因功受封于马服 ( 今河北省邯郸市北 ) 世称马服君。
秦汉时期,赵佗奉秦始皇之命率军攻南越 ( 今广东一带 ) ,后秦末农民起义,赵佗趁机在广东创建南越国,自称皇帝,下传四世共九十三年,后归汉;赵公辅受秦王派遣出主西戎,居甘肃天水,推行怀柔政策,并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传给西戎人,使各族人民无比拥载,世代怀念,号曰赵王。
汉代,赵姓后裔之中有 30 多人受封侯,其中赵充国最为著名,为汉时首屈一指的名将。他率壮土百余人,冲破匈奴阵围,解汉武帝之危,匈奴闻名丧胆,被封为营平侯,后率军屯田西北,了卜发有大功,死后列画未央宫
三国时有智勇双全的名将赵云,字子龙,百万军中救阿斗,曹军丧胆,被封为翊将军。
唐朝,赵氏官拜宰相的有赵彦昭、赵憬、赵仁本,赵宗儒四人。其中赵宗儒不但是三朝为相,还是四朝元老。唐文宗时,赵宗儒年已八十二,还不让其告老归宗,足见其功德之宏大,后以八十七岁高龄,卒于太傅任上。
宋太祖赵匡胤,涿郡 ( 现今河北涿县 ) 人,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雄才大略,屡建大功,受后周恭帝掸位后,南征北战,消灭群雄,统一中国,慎刑薄税,重农兴学,使宋初成为历史上的一段升平康乐的时代;宋太宗赵匡义,又名赵光义,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继太祖皇位二十二年,继续推行统一全国政策,又十分注意发展社会生产,兴修水利,社会秩序因此安定。
赵普,幽州蓟县人,幼与匡胤同学,专心研究历史,后辅助宋太祖赵匡胤及宋太宗赵匡义两朝三度为相,为赵宋江山的建立与巩固出谋献策,立大功,有“半部《论语 ) 治天下”之美誉。
赵孟倾,元朝湖州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是元初有名的书画家,字和柳公权、欧阳询齐名,时人得之奉为至宝;元仁宗认为子昂才追李白、苏轼,当朝无人能及,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以上所列举的这些历史人物,足以使赵氏子孙引以自豪。
台山赵氏,全是太宗派 ( 注 ) 。以浮石赵氏、海宴赵氏、田稠赵氏为三大宗裔,其开族、迁徒、分布情况分述如下:
浮石赵姓始祖四世宗远公,字复观,号居浮。公之曾祖父为由闽人广始祖一世必次公 ( 宋上柱国大夫 ) ,祖父为二世良聪公,父亲为友通公。一世祖必次公于南宋末元兵侵逼,民族英雄陆秀夫背南宋帝赵丙在崖门投海殉国,他也投海殉难。殉难前,将二幼孤良钤、良聪托林玄辅公 ( 宋琼州知州 ) 抚养。为避元祸,托用林姓,名为大奴、二奴。良聪公托名为林二奴,至三世友通公时,元亡明兴,始复赵姓以上三世,皆居新会睦州,统称为居睦洲三世。
宗远公幼承庭训,品性宽厚,勤奋好学,以忍辱负重之身,国破家亡之痛,潜志奋发,以图光复赵族。公视睦州土地未符理想,遂遍寻胜地,择里安居。乃拜辞家严及胞弟,奉慈母李氏,率妻刘氏及幼儿,始移居十庙村 ( 新会赵村 ) ,复以该地自然条件难遂宏志,于是又沿滨海地方西南行,登山涉水,艰苦备尝。于明洪武十一年, (1378 年戊午 ) 抵达中蒌,与一倪姓男青年结识,相约在冲蒌西部共谋基业,结庐而居,垦土种地。后又感于此处地狭土瘠,未如所愿。遂将所垦之田园赠倪,另寻鸿基,东行至都斛,南抵田头,均未遂意。
洪武十三年 (1380 年庚申 ) 来至浮石飞鹅岭下,浮山峰顶,环顾四周,北枕北峰群山,南临浩瀚溽海,地阔土沃,山青水秀,林木茂盛,河涌纵横,宜耕宜稼,宜渔宜牧,佳境天成。公不禁心旷神怡,大慰所愿,喜而言曰:“吾之子孙,殆可耕于斯耘于斯,读雪于斯,以长为太平有道之民矣。”遂于大脑峰南坡结庐而居,乃成择里三迁之宏志。夫妻勤耕苦锄,奉母育儿,开创恢复赵族,振兴浮山之伟业。
宗远公初来浮山时,当时已有锺·、李、邝、蒙等各姓人群居于浮山东麓,花山、羊坑山、蒙社、圆岗等地。公以远方来客,结交认亲,谦虚随和,颇受拥戴。后其他各姓迁者迁,替者替,居浮石者渐少,赵姓人口繁衍渐盛,至今六百余年,人口众多。据 1948 年浮石最后一届建醮开坛,各公房赵姓人口数统计 ( 包括海内外人口 ) 有 8561 人,现在赵姓人口估计已超过一万。
从浮石迁出定居于台山各地的赵族,有斗山镇之蛟牙村,是林居公房十四世裔孙季愿公之后裔,自迁居以来,创业繁衍,已历一百八十多年。
从浮石迁出定居的,还有斗山镇之虎山村,其开族始祖名赵社烈,是宗远公之十四世孙。其人口巳超过二百;还有四九、冲蒌等地,也有宗远公后裔迁居开族。
海宴赵族始祖崇垓公,字三州 ( 纪念他一生驻足在杭州、福州、广州等三个地方。他在台城草朗街建有三州书室 ) ,是宋嘉定十六年, (1223 年癸未 ) 蒋重珍榜进土,官任奉直大夫,吉安府卢陵将领。南宋将亡,乃离开杭州的王室,到福州,由南雄而下广州,避人耳目,绕道恩平而到阳江,由阳江而溯河仔,而北桂,而陡门,一路买田,但不肯定名,因为没有合意的村场。又由陡门渡海,而至大担,再上那雍,后到附场村 ( 即今海宴街 ) ,认为这里环境好,就在这里立村开族。当时是元初,距今近七百年的时间。附场村已有陈、黄、马、费四姓三十三户先行定居。陈姓在廓峰山下,土名富坑。赵族开族后,子孙蕃衍,住房愈建愈多,陈姓无形中被挤压而移迁至深井富坑。海宴街费姓已绝,现今仅存赵、雷、黄、容四大姓而已。
赵崇垓公生必锌、必炳 ( 无传 ) 、必钦 ( 无传 ) 、必鎏。必鎏生畴平为阳江房始祖。必锌生良雾 ( 无传 ) 良罕 ( 无传 ) 良霖。良霖生友松”友松生宗直 ( 无传 ) 宗谅,宗谅生仲和。仲和生土通,为西宅始祖,祖祠口旷缵江堂”,士安 ( 无传 ) 、土达为东宅始祖,祖祠口旷烈光堂”即淡轩祖,士隆 ( 无传 ) 。淡轩祖子孙东山公生四子:长子鹅湖,次子师江,三子沧江,四子素行。东山公分必美、必益、必大三房。必美子孙迁广西合浦。
海宴赵崇垓公裔孙,在 1992 年前根据不完全统计,有 3290 户, 13978 人。其中海宴街 1093 户 4450 人,那雍村 122 户 493 人,田头里 93 户 393 人,仑定 224 户 928 人,沙头 94 户 329 人,塘厂 74 户 265 人,永宁村 d4 户 195 人,兴中太平里 35 户 284 人,田心里 61 户 253 人,望头西沙新村 2l 户 98 人,北陡北记 200 户 1000 人,早禾石 153 户 744 人,下川 575 户 2500 人,上川赵家和等 21 户: 108 人,深井大坑东 45 户 186 人,高洞村 10 户 52 人。
深井赵族在清末从罗定迁来。
田稠赵姓开族始祖是仲宝公,系宋太宗皇帝第四子元份恭靖商王的第十四世孙。其先世在南宋时曾以避元兵侵犯,移居于福建省连江县清湖乡。传至十世祖必弘公,字昂甫,号子清,宋度宗进士,荣膺双恩、矬洞、海宴、淡水盐课司大使,遂离闽人粤,是为田稠之始祖第一世。他先定居于赤溪田头,后迁至龙溪乡定居,亦是为龙溪乡赵姓之开族始祖。传至仲宝公,重道德能文章,喜舆学,常贩运商品到附近乡村,为乡人送货上门,服务忠诚,人皆喜之。田寮村 ( 后改为田稠村 ) 是他常到之地,目睹此间民风淳朴,山明水秀,北枕黄罗山 ( 土名大石 ) ,狮山鹤山背峙两旁,田畴广袤,水土肥沃,遂移来定居。按前清行政区域割分,属新宁县矬峒乡十三图田稠堡,地界都斛与斗山墟之间,今属斗山镇所管。现村中有昂甫赵公祠,称为始祖祠,堂名报德,与龙溪村之报本堂,同属昆仲嫡庶之亲。
田稠村原白姓居其东,罗姓居其西,中有小溪南流,后以此名为中间巷。白仲宝公移来以后,数传至不少公,生五子,壁山、璧溪、璧庄 ( 后迁新会 ) 、璧轩、璧寰 ( 后迁广海 ) ,其中两个中了秀才,门闾光大,族势;日壮。白姓后东迁另立伏华村。罗姓虽未他迁,但渐趋式微。赵族则东立东成村,西立西就村 ( 后改名龙塘村, 1907 年起又扩建至黄茅墩 ) ,继立东溪村,后凝作祖全部裔孙及凝佳祖、凝彩祖部份裔孙在十八世纪清咸丰年间,便自田稠村西隅,陆续迁来龙塘村定居。田稠村之璧轩祖公祠、心稠赵公祠及龙塘村之学禺赵公祠,均是凝作祖先世纪念祠。
现在田稠管区统辖田稠村、龙塘村、东成村、伏华村、长山村等数村,赵姓人口,田稠村最多,约有 1000 余人,龙塘村约有 300 余人,东成村约有 1(30 余人。
上面是台山赵氏其开族、迁徙、分布概况,至于台山赵氏在国外迁徙、分布情况,因资料不全,不能一一说明,现仅以浮石赵氏为例作局部介绍。
浮石赵氏移居国外,以美国最多,据不完全统计, 1972 年浮石赵氏旅美国人数已达 484 人,还有旅加拿大 77 人,旅墨西哥 71 人,旅英国 3 人,旅古巴 1 人,旅巴西 1 人,旅菲律宾 80 人,旅马来西亚 88 人,旅荷兰 1 人,旅泰国 1 人,旅缅甸 184 人,共 1011 人。及至 1993 年,经专人调查,浮石赵氏旅海外人数已增至 2078 人,比 1972 年增加了一倍多,特别是旅美 ( 纽约和三藩市 ) 人数已增至 1443 人,比 1972 年的 484 人约增加了两倍。时至今日,肯定会大大超过此数。
台山赵氏历史上名人辈出,为国为家多有贡献,举其大者,如清光绪十七年 (1891) 举人,一代名贤赵天锡,他拒绝做官,先;后在宁阳书院、溽海书院、和风书院讲学,还创立浮石学堂,为台山培养大批人才,其本人有大量著作传世;又如赵宗坛是举人出身的外交官,为筹建台山中学 ( 即今台山一中 ) 作出贡献。获国民政府颂发五等嘉禾勋章,回国后任台山中学第一任校长及台山县政府教育局长,建树良多;再如曾任雅加达和孟加锡领事以及中国驻苏丹大使馆一等秘书,随周总理出访过欧、亚、非十四国的革命家赵崇活 ( 赵彬 ) ,曾任美国纽约州政府财政税务厅厅长,现任美国俄亥俄州高等教育总鉴的赵光华,以及近年荣获台山市人民政府颂发“振兴台山贡献奖”的侨领赵炳炎 ( 浮石 ) ,赵伟胜 ( 田稠 ) 、赵日均 ( 海宴 ) ,还有赵逸民 ( 广海 ) 等等。
祖国实行开放改革以来,以赵炳炎、赵伟胜、赵日均、赵逸民等乡亲为首,出钱出力,还广泛发动侨胞回乡大办公益事业,举其大者有浮石中学、田稠中学、自来水工程、幼儿院以及修桥造路、门楼牌坊、美化村容等等,以浮石为例,即可归结为十项:
一、建浮石中学。
二、铺筑全乡与各坊水泥村道、街道、巷道全长八公里,并按装路灯、街灯。
三、建九坊幼儿园、浮石诊疗中心、成俊楼、老庐、鹅峰乐园。
四、重建凌云阁,建民表大巷门楼、南门牌楼、九坊牌楼、十坊牌楼。
五、建裕盈桥、南营桥等多座桥梁。
六、建兰溪公园、月门公园、渭创纪念公园、宜祥公园、锡沛公园、东方亭、镜湖台等胜景,并捐资支持植树造林,绿化浮山。
七、建各坊火力发电站,兴建九坊自来水。
八、重修三世李氏祖妣墓、始祖宗远公墓、五穴山和百花坑万年坟等古墓。
九、恢复更新飘色等家乡文物。
十、支持办《浮山月报》和编篡《浮石志》支持家乡子弟读书成才。
其他如赵逸民捐建的广海门楼和水泥大道等等,这里无法一一列举。此外赵日均还回乡投资兴办建美金属装饰制品厂和台山市不锈钢厨具商场,为振兴台山经济作出贡献。
本文作者简介
赵龙柱,1930 年生,广东省台山节斗山镇浮石管区人。 1950 年中师结业,参加县征粮工作,任三区征粮工作队队长。 1951 年参加小学教学工作,曾任教导主任、校长等职。 1987 年退休,在《浮山月报》及《浮石志》编委会工作。 1994 年任《浮山月报》总编辑直至现在。酷爱文艺,常在《浮山月报》发表诗词作品,深受读者欢迎。
原作者: 赵龙柱
来 源: 台山姓氏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