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市图书馆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拥有丰富的地方文献和侨刊等特色馆藏资源。这些文献及侨刊记录了台山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为更好地服务读者,提升地方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我馆公众号现开设“特色馆藏”栏目,将分期推出一系列地方文献和侨刊等特色馆藏的推荐书目。欢迎广大读者到馆阅读,尽享宝贵资源!
台山历史文化集(第四编)《陈宜禧和新宁铁路》
编著:戴永洁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索书号:K206/T18D3/4
馆藏地点:台山市图书馆东座三楼地方资料库房
戴永洁参与侨乡文化研究与推广,其参与编纂的《台山历史文化集》被广东省社科联评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
《台山历史文化集》由五邑大学原党委书记胡百龙担任主编,张国雄和梅伟强担任副主编,张运华、张国雄、梅伟强、冈虎、刘进和戴永洁6位专家学者合著而成。该丛书共10册,全书66万多字,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全集从侨乡的形成、侨乡的银信、侨乡的侨刊乡讯、侨乡的洋楼、侨乡洋教、侨乡古镇、广东音乐、新宁铁路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详细的介绍。该丛书充分体现了台山的人文精神和侨乡文化的精髓所在,成为台山这个“中国第一侨乡”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台山历史文化集》丛书的出版发行对提升台山文化软实力,宣传台山侨乡文化、弘扬台山人精神,促进台山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陈宜禧和新宁铁路》为《台山历史文化集》的第四编,由戴永洁主编。
新宁铁路作为中国近代交通史和侨乡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全国最长的侨办民营铁路,是中国第二条商办铁路(仅次于潮汕铁路),其“自筹、自建、自营”模式在中国交通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在今天看来,一百多公里长的铁路线似乎根本算不了什么,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修建这样一条铁路可谓是充满了艰辛,这其中不仅有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更有地方封建势力、宗族势力等的阻挠与干扰。因此,可以说在整个新宁铁路的修建过程中,始终是充满了矛盾和斗争。面对重重困难,陈宜禧总是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去化解矛盾、消除阻力,并最终创下了中国铁路建造史上的一个奇迹,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一座丰碑。
本书目录分为:
一,新宁铁路建造的历史背景;
二,旅美侨领陈宜禧;
三,建造新宁铁路的艰难历程;
四,30年间惨淡经营;
五,新宁铁路所产生的重要社会影响;
六,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与个丰碑。
新宁铁路从开始建设到最后被毁,前后共存在了约33年的时间。在短短的30余年时间里,新宁铁路从无到有,不仅大大改善了台山地区的交通运输状况,而且对台山及其邻近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带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更重要的是,以陈宜禧先生为代表的台山广大海外华侨爱国爱乡的崇高精神,是老一代爱国华侨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伟哉,陈宜禧!历史不会忘记他,人民不会忘记他! ”
“宜禧今年七十有八矣。夙所抱持之志愿,厥有四端:一拟建筑牛湾火车铁桥;一拟推广阳江支路,此皆关于本路前途者也。一拟筹建台山全邑水力电站;一拟开拓台山汤湖、热水湖为大浴场,此皆关于地方公共利益者也。四者之目的既达,宜禧之志愿斯慰。至于循序进行,惟力是视。尚望股东诸君暨各界明达,匡期不逮,俾底于成,庶宜禧克偿志愿,而释仔肩,拜赐多矣。宜禧附志。
(引自1922 年第8期《胥山月刊》)
可见其志向何等宏大,其精神何等可佳!今天,新宁铁路虽已不复存在,但陈宜禧先生的精神长存,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后人为了国家民族的富强而努力奋斗,不断进取。
——摘自:《陈宜禧和新宁铁路》第7页
据陈宜禧家谱记载,清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1845年12月14日),陈宜禧生于新宁县矬峒都六村宁美堡朗美村(今台山市斗山镇秀墩村委会美塘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860年,15岁的他随同村兄长陈宜道(旅美回乡的基督徒)来美,1865年,20岁的他参加了修筑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工作,他工作认真负责,得到铁路总办的信赖,被委以招雇华工的职务,后任人工程师助理,他在美参与工程40年,为以后创建新宁铁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