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省某市一村庄3名村民食用自捕自烹的癞蛤蟆后,开始剧烈腹痛、呕吐、腹泻,送医抢救被诊断为:食物中毒。目前1人死亡,2人仍在救治中。
事实上,食用癞蛤蟆中毒、致死的案例并不罕见!
癞蛤蟆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之一,可用作药用,但直接食用容易引发悲剧。

癞蛤蟆,学名“蟾蜍”,属无尾目蟾蜍科,两栖动物,全身长满了疙瘩,内有毒腺,表面腺体和耳后腺分泌白色浆液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蟾蜍毒素、蟾毒配基、蟾毒色胺类等。
作为一种可入药的剧毒之物,蟾蜍和毒蛇、蜈蚣、蝎子、壁虎被称为“五毒”。
蟾蜍毒素成分包括:
蟾蜍二烯内酯:有强烈的心脏毒性,会影响心肌。
吲哚生物碱类:有致幻性,会危害中枢神经系统。

蟾蜍中毒多数是因为吃了污染蟾毒的蟾肉,或服用过量的蟾蜍汤引起。
中毒后,患者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呼吸急促、肌肉痉挛、心律失常。
病情发展很快,严重者昏迷,甚至会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蟾蜍去除皮和内脏就没毒?事实并非如此!即便是处理干净,且经高温烹饪,也不能完全避免中毒的情况发生。
一旦发生食用蟾蜍中毒,应立即采取措施排除毒素,尽快就医,催吐、导泻、洗胃、灌肠。

蟾蜍受法律保护
另外,跟大家讲一个拓展知识:“三有”保护动物
野味的教训千千万,要命的美味不要贪!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千万别吃!千万别吃!千万别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