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筷子“夹”起大生意——走进台山大江镇木筷生产企业
栏目:商会动态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4/11 17:42 

大江镇筷子生产成行成市,已成为该镇新的经济增长点。

  □开栏语

  大项目带动大发展,这是当下台山经济发展的一个鲜明标志。毫无疑问,大项目对台山经济的辐射和拉动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在金融海啸爆发的当前,就显得更加重要。我们重视大项目、大企业、大产品,但并不忽略一些中小企业、小产品。

  也许很多人都不甚了解,在台山这块土地上,潜藏着一批看上去并不起眼,但是在行业里却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它们的规模都算不上很大,名气也算不上很响,但是生产出来的小产品却能惊人地闯出大市场,足以让同行刮目相看。从本期开始,本报记者将深入台山各镇,挖掘一批在台山具有代表性的小企业及其生产的特色产品。

  走进位于台山大江渡头沿江路的国胜木场筷子生产区,你会惊讶于眼前的场景:在这个2500平方米的木筷生产区,你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红木筷子,木料基本都是进口的,150余人分布在生产筷子的各个环节,每天这里可生产出近20万双硬木筷子……

  更让人惊讶的是,受传统习俗影响,台山大江镇已经聚集了20多家专门采用进口木料生产硬木筷子的企业,年产木筷近5亿双,在国内占据同类木筷市场80%的份额,其中,国内90%的铁木筷子都来自这个在全国地图上并不起眼的小镇。

  最初生产木筷源于“废物利用”

  大江筷子协会常务副会长、台山大江渡头国胜木场有限公司主管筷子生产的负责人伍护灯告诉记者,国胜木厂最早的时候并没有涉足木筷生产,只是做仿古家具和木质厨具。1995年,因为考虑到要充分利用比较昂贵的进口木料,国胜木场开始把一些在生产家具中产生的边角余料用于木筷生产。“当时只是想充分利用木料,也没想过要把木筷生意做多大。”伍护灯介绍,在当时,木筷还是一个相对比较新鲜的东西,为了推销产品,他开着面包车走遍了广东各地,先送货到杂货店,卖了再收钱。

  真正把国胜木筷推向全国市场做大做强,还是从伍护灯参加各种国内日用品展销会开始。在展销会上,伍护灯认识了一批全国各地的大日用品经销商,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国胜木厂在全国大中城市拥有50多个独家指定销售点,国胜木筷在国内木筷市场中占据了稳定的份额。

  品质好才能卖好价钱

  谈到国胜木筷如何能迅速打开并占领市场,伍护灯说,过硬的产品质量才有持久的影响力。国胜做红木家具有着40年的悠久历史,在做木筷前,已经积累了良好的选料、加工等能力,所以,从刚生产木筷开始,其筷子质量就非常高,最开始还卖得便宜,在同类产品中性价比最好,很受消费者的欢迎。随着知名度不断提高,国胜木筷开始供不应求,价格也随之逐步上升。

  筷子本来就是小产品,单个产品的利润低,如果产量上不去,想做大是不可能的。随着木筷销量的逐步提升,国胜也开始逐步更新自己的生产设备,很多工艺实现了机械化。伍护灯告诉记者,以前100个工人一天最多生产出3万双筷子,到现在,国胜有150个专门生产筷子的工人,一天的产量接近20万双。

  大江木筷畅销国内外

  国胜木场只是大江镇硬木筷子生产企业的一个典型代表。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大江镇成规模采用进口木料生产木筷的企业已经有20多家,产品畅销国内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多个国家。

  谈起缘何木筷子能在大江镇做大做强,伍护灯说,这与大江镇的地理位置和传统习俗息息相关。台山是一个侨乡,早在上世纪初,留洋回来的华人华侨就带回了铁木制品,其耐磨、耐白蚁、不变形的特性深受台山本地人的喜爱,因此,铁木制品很早就有了良好的群众认知基础,容易被接受。再者,上世纪90年代,广州黄浦是东南亚木料进口的主要港口,大江离其较近,进口木料很方便。随着木筷企业的不断增多,大江镇逐步积累了一批有经验的技术工人和加工技术,相关配套也比较完善,选择在这里办一个木筷生产企业就相对容易很多。

  对木筷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眼下正值金融危机,很多企业因订单减少而减产,但是,记者在国胜木厂的木筷生产区看到,各个车间都在正常生产。伍护灯告诉记者,木筷销售每年都集中在年头和年尾,平时需要大量的库存,现在虽然销量受一定的影响,但是公司还是不会减产,相信年末的销售情况会反弹。

  伍护灯对于木筷市场的乐观前景并不是空谈的,他说,中国有13亿人口,每个人都要使用筷子,而且还会经常更换,目前的木筷市场份额在整个筷子类型中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相信随着人们对木筷的认知度不断提高,其市场份额将会进一步上升。“好品质的木筷,相对适中的价格,巨大的市场潜力,这些都让我们企业对木筷的未来充满信心。”伍护灯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