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石村
文化底蕴深厚的赵宋皇族村(二)
叶玉芳
.jpg)
背山临水的浮石村
传统村落 岭南风格
-空间格局-
浮石村的规划布局融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于其中,既遵循了传统的村落布局原则,又因地制宜形成了自己的规划特色,这是数代浮石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被称为大村的浮石村一至七坊平面布局呈扇形,它遵循着依山、傍水、左祖、右社、中心圩市的格局,背靠浮山,向东、西、南三面拓展,上横街与中横街宛如两条大动脉贯通全村。承惠里、浮石西门、聚震坊三座端庄秀丽的门楼分别拱守着古村的西北、西、南三个方位,雄镇西北碉楼、东营楼、隆平楼三座碉楼把守东、西、南,形成古村自成体系的空间格局。

承惠里门楼
村内以上横街和中横街为主干,将7个坊的民居区分成北、中、南三部分,民居沿着这两条村道主干线两侧密集分布,200多条火巷将1000余户民居建筑规则地呈南北纵向排列。全村的住宅宅基面顺坡而下,前低后高,户户遵守着“房屋不高于三层”的约定乡俗,形成全村屋顶前低后高的格局,最大限度地实现通风采光的要求,又寄托着“步步高升”期望。

聚震坊门楼
-村巷-
古村落街巷多呈丁字型,多数里巷建有牌坊。村内街巷网络纵横交错,置身其中,仿如进入大迷宫,曲尺巷、夹脊巷、直巷,类型丰富又独特的村巷使人眼花瞭乱,难以辨清方向。在那土客械斗、盗贼四起的年代,英勇机智的浮石人利用熟悉的地形,与入侵者展开激烈的巷战,一次次成功击退入侵者。

曲尺巷
据村中老人介绍,曲尺巷是最早形成的,多分布在靠近浮山脚下的一、二、四坊,据说主要是为了防御贼匪的作用。始祖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呈曲尺形、长163米共16座民居的始祖巷中,间隔二至三座房屋就会像犬牙一样凸出一间民居,形成巷前巷尾相通不能望的格局,巷尾又建有门闸,保护巷道两边的住户。夹脊巷是该村一种特有的村巷,因地形呈扇形状限制形成,巷口宽巷尾窄,就像一个大喇叭。全村最长的直巷位于六坊五、六、七巷,有27座房屋,350米长。村巷路面铺设的材料有条石、混凝土、泥沙三种,路面多呈弧形,有利于雨水流向一旁的沟渠,如今虽随时间推移有些凹凸不平,但仍透出朴实中的精细。
-民居-
浮石村古民居多为青砖墙硬山顶式样,传统的龙船屋脊、凤纹卷尾屋脊与多姿多彩的博古脊交相辉映。民居建筑丰富多样,以三间两廊为主,更有四间两廊和五间两廊。七坊村下横街六巷和十八巷是典型的四间两廊、五间两廊建筑。六巷东西两侧统一为四间两廊,每座房屋面宽15米,进深10米,平面布局从东至西排列依次为:廊、房—天井、厅堂—廊、房—庭院、房(当地人称之为“小伙”)。十八巷东西两侧全为五间两廊,面宽17米,进深10米,其平面布局是在三间两廊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个小庭院和房,显得大气匀称且富有层次感。所有民居都统一门开两侧,面向火巷,封闭性强,户内采用天井采光通风,故具有外封闭而内开敞的明显特点。

五间两廊民居建筑
每栋民居房屋有大、小两个门口,向东为大门口、西面是小门口。大门口统一向内凹入,名曰“墩藏”(又叫“子孙藏”),取子孙兴旺发达之意。门口还有一低一高两块条石,分别叫做滴水石和隔水石,外面的滴水石正对檐口,历经雨水百余年的冲刷,如今光亮依旧。在门的处理方面,一般有两重,大门外加一道矮栅门,有的还在两重门之间加一道通透的“趟栊”,起到通风和防盗的作用。

民居东面大门口
在统一的建筑式样条件下,多数民居在门口上方饰以山水田园、诗词歌赋为题材的彩绘壁画来表现各自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壁画下面有石刻门匾,四周有花岗岩石衬托。东面门匾为“紫气东来”,西面为“异香满室”或“愉快之家”、“门庭大启”、“家室和平”、“人宇长春”等等。门的两边多有门联,如“家和事顺,人寿年丰”、“以鸟鸣春,于时行夏”、“祥光满室,瑞气盈门”、“紫气东来迎吉宅,薰风南拂入新门”……显得家风淳厚,文气盎然。精工细琢的墙壁灰雕与木雕封檐板是古民居最为精致的装饰,内容有花鸟虫鱼、瑞兽祥云等,栩栩如生的图案令人惊叹不已。
浮石村民居是“人神共居”的空间,门神、灶神、天神、地神、人神在民居内各自的位置,设置在屋内厅堂尾端的神台,木雕龙凤呈祥,或福、禄、寿图,光彩夺目,供奉着自然神灵和祖先牌位,厅堂两侧挂祖先画像,表达了主人的信仰祭拜系统,营造出和谐的精神生活环境,反映了浮石村民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这种历史风貌和传统祭祀习俗现仍保存完整。
-乡村近代建筑之窗口-
浮石村又是华侨之乡,西方文化在这里和传统乡村文化碰撞,赋予浮石村新的文化内涵,村民们在新与旧、土与洋的文化环境中生息繁衍。
民国十五年(1926年),由著名外交家赵宗坛主持制订的《浮石乡自治法》,是台山第一个具有近代思想观念的乡村自治文献,开广东乡村近代由下而上实施自治之先河,推动浮石村从传统的各族长合治向近代村民共治转变。

近代建筑的代表——然庐
西方的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也在近代进入浮石村,当地人用泊来的红毛泥、绚丽多彩的玻璃、牢固的钢筋与混凝土技术建造的西式别墅、碉楼等近代建筑在古村诞生,然庐、裕忠祖居就以其典雅亮丽的外观、精致的装饰格外引人注目,是浮石村近代建筑之代表。它们与传统的青砖、灰瓦与砌体技术共存于村,即使是近代修建的传统式样的民居,其内部也不难发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拱券、罗马柱和西式建筑装饰图案融合在青砖灰瓦的建筑造型中。
浮石村的外围是成片的稻田,延续着600多年来的传统生产方式。30多棵百岁古树、4处园林和兰溪河岸高大成林的樟树、肃穆的古庙、古朴的石桥、雄伟的碉楼、清澈的溪流,构成了古村优良的环境景观。
未完待续……
注:转载本文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