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台山台山市博物馆!
今天是:
当前位置: > 台山市博物馆 > 科研与收藏 > 科研成果 >
【用文章丈量台山】浅谈“半唐番”台山话
发布时间:2019/02/19    

浅谈“半唐番”台山话

叶玉芳

      台山市享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200多年的华侨历史铸就了这块土地辉煌的侨乡文化,台山人的母语——台山方言也渗透了侨的因素:“半唐番”构成台山话最具特色的部分。笔者根据收集的词汇,作如下浅略叙述,以期大家能略知其大概情况。

一、产生“半唐番”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半唐番”是出现在中国侨乡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有其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丰富了当地的语言文化资源。19世纪后半期,资金与人员已经频繁流动于美洲国家与台山之间,为“半唐番”台山话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以侨居美国和加拿大为主的台山华侨长期在海外与其他民族杂居,语言的接触使他们慢慢地学会几句憋足的英语,返乡后常有意无意地讲出一些英语,家乡民众尤其年轻人感到好奇,跟着“金山伯”学讲带有浓重家乡口音的英语,并以此为时髦,外来语便慢慢地融入台山话中。“半唐番”台山话便在这一基础上慢慢发展出来。

 

二、“半唐番”的构成特色与流传地域  

    “半唐番”是台山话根据一定的规律和习惯,与英语结合、同化,构成新的词汇和短句,赋予新的内容和生命力。简单地说,即是将英语音译或意译为台山话,落地生根构成台山俗语,俗称为“台山土英语”。按照词组构词的不同,分成四类:

1、一半是台山话、一半是英语构成,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有“中英合璧”式之称。(表一)

 

 2、一半是译音、一半是译义,成了“合二为一”的词汇,采用这一形式所构成的新词表达的概念往往有所重复。比如 “泡打粉”一词,“泡打”(powder)在英语中本意是“粉”之意,而在台山话中,“泡打”与“粉”意思重叠(表2)。

3、音与义直接借自英语的词汇,即是借词。这类词汇数量最多,广泛存在老百姓日常生活多个领域,尤以排球运动为多(表3)

 

4、接受美国环境意念,取其意生成新词。比如西方有上帝用泥土造人之说,用优质泥造出好人,劣质泥则造出丑人,故台山人称好人、美女为“好泥”,称丑人、坏蛋为“豆泥”。

       笔者试从台山北半部、南半部侨居美洲华侨人数的差异以及同为四邑语系的台山、开平、新会、恩平分析“半唐番”的流传地域(详见下图“一览表”,可上下滚),可以看出几个特点:

①以台城为中心的台山北半部流传的词汇最多最丰富

②台山北半部各行政区域个别词汇使用范围具有地域性。比如,“沙络”(slot)指乡村房屋之间的间隙,仅流传于冲蒌、斗山、端芬镇,这与当地当时大量改建新建侨村、引入西方的管理模式有关;

③“半唐番”主要是台山使用,开平、新会次之,恩平也有一些。

 

      “半唐番”普遍存在台山社会的各个阶层,不论在城市还是乡村,老少妇孺都或多或少在讲着“半唐番”。台山话夹杂着英语已成为台山人的一种习惯,至今依然。

        下面再来看看融合“半唐番”构成的台山话,其所表达的意思,即使是同属四邑语系的江门人,也未必能完全听懂其意,当你了解其中奥妙时,捧腹大笑之余无不为台山人的创意所折服。

 

 

 

三、“半唐番”的社会思想意义

(一)“半唐番”是台山民众生活的真实记录

      自19世纪下半叶台山侨乡形成以后,台山对外的物质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商业繁荣、饮食业兴旺,民众尤其是侨眷生活比较富裕,他们的物质生活方式和观念行为都发生明显变化。穿行在城镇圩集的民众多带有外币,来此兑换或往金铺银号解付。传统的唐装与西装、恤衫、连衣裙同时盛行,成为城乡服饰的两大主流。男人们戴礼帽,穿西装,打领带,抽雪茄,喝咖啡,出门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女人们剪短发、穿裙子,讲究衣着打扮。在生活用具方面,从自行车、座钟、缝纫机、留声机,到铁桶、板手,处处可见“舶来品”的痕迹。

 

(二)印证“中国排球之乡”的史实

       台山的排球运动始于1914年,华侨从国外带回排球的打法、技术和专用术语,促进排球运动蓬勃发展,并深受侨乡民众喜爱。1919年初,台山浮石青年成立了中国第一支农民排球队---华利磨(英语volleyball的音译)学会。自1923年起台山排球队代表中国队参加第六至十届远东运动会的排球比赛,获得三届冠军、两届亚军。所以,国内有“无台不成排”之说。1972年,周恩来总理更是用“全国排球半台山”赞扬台山排球人才辈出。

 

(三)体现台山民众开放兼容、大胆创新的精神

   “半唐番”是近代中外文化交融的活化石,华侨成为西方语言文化进入台山侨乡的主要传播者,他们到西方接触、认识不同的语言后,和平地传回家乡。面对海外亲人传递回来的新鲜事物,他们没有害怕、畏缩,而是以主动、大同、包容之心接纳、学习、吸取外来语言的精华。

        在这种学习中,台山民众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对于西方语言,他们不是照单全盘接受,也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外来语言与本土语言相结合,创新形成一些独特的词汇,比如,“呡 ”是英语男人(man)的读音,老人称“老  ”,在“ ”字后面加上“婆”字就成为“老太婆”的代称;英语blank原意“空白”,在其前面加上谓语“脱”与定语“至”,组成新词“脱至白肋”,形容某人脱光上衣,形象而生动。这些洋溢着亦土亦洋色彩的独创词汇,恰恰表现出台山人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半唐番”台山话从产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80余个独特的词汇构成特色鲜明的侨乡语言文化,是“中国第一侨乡”台山侨乡文化的组成部分。历经百年,昔日的“舶来品”完整地流传下来,至今活力依然,并且渗透于台山社会各个阶层,这在全国侨乡中是不可多见的。因此,近代以来中外文化交流的活化石——“半唐番”台山话,在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在保持传承现有语言的同时,不断使她丰富起来,弘扬台山璀璨的侨乡文化。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多位文博界朋友的支持,特此致谢!

转载本文请联系本站。


参考文献:

[1] 穆问闻 .台山英语.新宁杂志.1979年第二期

[2] 麦启凌,肖金声.英语与台山方言的融合同化.新宁杂志.1981第三期

[3] 余锦亨.美洲台山俗语.台山文史.1987年第八期

[4] 黄剑云.方言略.台山通略.1988-5

[5] 台山侨务办公室编.台山县华侨志.1992年夏

[6] 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4

[7] 张国雄.台山洋楼.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11

[8] 梅伟强,张国雄.五邑华侨华人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