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探路县级党委权力变革
栏目:体制改革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2/06 17:49 

《瞭望》:探路县级党委权力变革

陈泽伟


  县委处于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位置,针对这一层级的权力运行变革已经开始揭幕。由中央纪委、中组部推动的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不久前进入“盘点”阶段。这项于20093月启动,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江苏省睢宁县和河北省成安县三地开展的试点,正在对相关工作进行回顾总结,下一阶段将形成专题情况报告。试点中好的做法和经验,或将在更大的范围中推广普及。

  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其实质是科学规范县委核心权力和对核心权力的有效监督,以促进权力运行的民主化、科学化。《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为此走访试点三县区,对于这一被外界称为县委核心权力“自我革命”的试点,进行了深入采访。

  试点包含多重目的

  “郡县治则天下安”,在现行体制中,县委处于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位置,是党和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城乡基层的重要职责。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由中央纪委、中组部主导的这一“县权公开”探索,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部署规划的。这意味着在一些地方“阳光行政”的探索之后,针对县级党委权力运行的变革已开始揭幕。

  《瞭望》新闻周刊了解到,对于这项一直低调运作的试点工作,高层作过多次批示,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亲自审定试点工作方案。

受访权威专家指出,观察分析高层部署及三个试点县区一年多来的具体做法,此次试点包括多重目的:

  其一,力图规范县委权力行使,确保县委正确运用权力。

  县委是县一级的领导核心,对全县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就县委权力而言,它主要包括对全县重大问题作出决策;推荐、任免重要干部;组织、协调全县司法、行政机关以及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工作;动员、组织所属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团结带领群众实现党的任务,等等。这些权力能否科学规范、正确有效地运行,对全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其二,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活力。

  没有公开,就谈不上民主,更谈不上监督。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把党务公开作为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推进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是党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党务公开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途径。

  其三,强化对县委权力监督,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全国有2800多个县(市区),一直以来,这一级领导班子作为党的执政之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履行权力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值得注意和研究的问题。比如,一些县委权责界定不清晰,权力运行不规范,自由裁量权过大,给一些人滥用权力留下了空间,使得在决策、用人等方面有失公允,群众意见很大。再比如,一些县委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特别是“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同时又缺乏有效监督,引发了许多腐败问题。

  推进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是强化对县委权力监督、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加强自我约束、减少权力寻租,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权力滥用、减少暗箱操作。

  参与此次试点的成都武侯区纪委副书记王睿在接受采访时分析道,参与试点的3个县级单位分别分布在西部、东部和中部,经济状况有所不同,这种地域、经济发展现状上的差异,或正是为了试点后的下一步推广做准备,安排颇具匠心。(来源:1019日 《中国改革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