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建壮——德技双馨 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栏目:市总新闻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1/16 15:16 

    甄建壮,男,36岁,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台山市神经内科专家、学科带头人。自1993年7月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的10多年来,他以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怀着对医疗工作的热爱和对病人的满腔热情,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地为人民健康服务。2003年被评为江门市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2004年被评为台山市十大杰出青年,2005年被为江门市劳动模范。
    一、刻苦钻研,勇攀技术高峰
    甄建壮同志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能成为一名医生,他深知道全靠党和人民的培养。所以,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来勤学好问,努力钻研,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因此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很快成为市人民医院临床思维能力较强、基本功扎实的年青医生之一。早在1994年,一名35岁的上川军嫂因长期患高血压、糖尿病于广州多家医院诊治无效,转回该院治疗。当时甄建壮作为管床住院医师,认为患者这么年轻就并发高血压、糖尿病可能性不大,他经过仔细认真地了解病史和进行详细的体查,发现患者有多血色面貌和向心性肥胖的特点,遂提出了皮质醇增多症的诊断,经行肾上腺CT检查从而确诊,按此方案治疗后,病人病情明显好转。甄建壮的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对技术的执着追求,深得部队首长和医院领导的赞扬。
    1998年,鉴于医院的发展要求,甄建壮被选送到中山一院神经科全国进修班学习一年。在这一年中,他以高度的责任心完成了学业,回院后,即大刀阔斧地工作,将学到的技术应用到工作中去,成为医院的业务骨干,2000年被提任为神经内科主任助理,协助科主任完成全院神经科疾病的医疗、会诊、抢救工作。2002年由于他出色的表现,被提任为神经内科主任。神经内科收治的基本上是脑血管病的病人。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和癌症,被称为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三大杀手。当时,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技术还较落后,治疗手段较单一,甄建壮挑起担子后,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加速科室的业务发展,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更多的贡献。因此,从挑担之日起,他就非常注重提高科室整体业务水平,对每一疑难病例都组织全科讨论,为督促全科人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他定期在科内组织考核,有力地推动了全科医疗质量的提高和医疗新技术的开展。而对自己他提出更高要求,他决心以最短时间尽最大的努力攻克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难题,这段时间,每天下班后,不管多晚多累,都要读书几小时,或在网上搜查资料,或电话向上级大医院的老师请教,吸取国内外先进的医学经验。工夫不负有心人,在他努力下,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如:“降纤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内动脉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骶管注射术治疗腰腿痛”、“胶原酶溶盘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等10多项新项目,填补了我市的空白,技术达到地市级、省级水平,大大提高了科室的技术水平,获得了显著的医疗和社会效益。
    2003年8月,一位60多岁患者急诊入院,当时呈昏迷状态,一侧瞳孔散大,脑疝已形成,头颅CT显示大面积脑出血,开颅手术难以承受。看到病人家属无助痛苦的表情,甄建壮感到难过和不安,于是为病者选择病床边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治疗,手术非常成功,这大大增强了他继续开展、提高这方面技术的信心。在他带领和指导下,颅内微创术很快成为我院神经内科常规的治疗手段之一,开展的范围延伸至急性脑积水、脑室出血、硬膜下血肿治疗等,其可靠性和成功率得到了同行的公认。从2003年12月起,他还率先在我市成功开展了神经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高新技术。该技术需要医生在高压X光线透视下进行操作,时间短则2-3小时,长则达5-6小时,长时间的接触,对身体有一定的损害,手术完成回家后,感到全身疲乏,没有胃口,他虽然清楚长期这样受高压X光线辐射带来的效果,但为了病人的治疗,他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而且为了对病人负责,他在操作上从没马虎,努力做到十全十美,因而手术达到预期效果。几年来,他每年都为我市群众做了30多例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使这些病人获得了新生,重新过上了高质量的生活。
    作为学科带头人,他还积极进行科学研究,近几年来,他先后有10多篇学术论文在省、市级杂志发表或参与学术大会交流,其中主持完成了江门市卫生医学科研立项“颈内动脉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一项,结题论文获得全国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论文《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探讨》获江门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脑卒中二级预防、神经免疫调节疗法、腰穿注射INH治疗结核性脑病等多项技术获得医院科研一等奖。
    二、忘我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神经内科收治的很多是脑出血的急诊病人,这就决定了甄建壮工作无日无夜、无节、假日。他从转入神经内科起,经常为抢救病人加班加点,随叫随到,从不叫苦怕累,总是任劳任怨,默默地工作。当上科主任后,他更是舍小家,顾大家,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寒冬酷暑、白天黑夜,只要科室有重病号呼叫他,他就立即赶回科室,组织和参加抢救。他还习惯于休息日、节假日或晚上到病房巡回一遍,处理好一些工作,心理才踏实。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经常参与和配合急救中心完成各种急救工作,常常奋战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又照常上班。每逢节假日则是神经科医生最繁忙的时候,如2004年春节的年初一,他从早上6点就回医院参加抢救病人,先后进行了2例脑出血病人的手术治疗及抢救工作,一直到晚上7点多,病员病情稳定后,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回到家里,才想起今天是年初一,错过了春节与家人团聚。他看到一直呆在家里等候他回来欢聚的妻子和女儿,心头一时涌起了歉意,但细想一下,他很快又感到十分充实和欣慰,因为他用自己的辛劳挽救了两个人的生命。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的?
    2005年黄金周,他原本与妻子、女儿约好了到外地旅游,但当早上要出发时,接到电话,我市某路段发生重大车祸,有多名伤者送到我院。甄建壮放下电话后,马上取消了外出旅游的行程,火速赶回医院参加救治。因为伤者大多是脑外伤,从急诊科到神经内科到神经外科到ICU,他都去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指导医生对病人用药,直至晚上9时多才回家。这些伤者后来经过抢救治疗后全部康复出现。
    像以上的例子不胜枚举,每年他利用休息、节假日的时间回院查房、抢救病人,不计其数,累积起来超过一个月。他没有要求丝毫的补偿和报酬,但他毫不在乎这些,他的斗志和积极性丝毫不减。
    2003年春天,发生了非典疫情,作为一线医务人员,甄建壮深感责任重大,在听到医院组织抗击非典医疗梯队的消息后,在第一时间内向医院申请,要求参加到抗非典第一梯队中去。医院接受他的申请,并任命他为第一梯队副队长。他以满腔的热情、临危不惧的精神投身于防抗非典的第一线,出色地完成医院交给的战斗任务。
    三、医德高尚,仁心仁术
    甄建壮同志不仅有精湛的技术,更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爱心。“医者父母心,一切为了病人。”这是他一直恪守的诺言,也是他工作的座右铭。由于他的名气,来找他诊病的病人每天都很多,对每一个病人,他都给予深切关怀,不管他的家庭贫穷还是富裕,也不管他是高官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是病人,都一视同仁,从未因工作忙而敷衍了事。2004年底有一个2岁多的小孩,因自发性脑出血来该科住院,患儿家属经济困难,当知道患儿病情十分危重、预后较差时,便放弃了治疗,扔下患儿偷偷地溜了回去,留下患儿无人照顾,甄建壮看到这个奄奄一息的患儿,对病人的爱心和救死扶伤的天职令他不忍心放弃患儿的治疗。他于是叫来了护长商量,带头在科里发起爱心,捐款救治这名患儿,既当爹又当娘地承担了全部喂养和抢救任务。一个月后,患儿不仅救活了,而且长得又胖又可爱,丝毫没有后遗症。患儿家属了解情况后,又惊奇又惭愧地回到医院,握着甄建壮的手,感激得久久说不出一句话。又如有一天下午下班时,一位端芬镇的病人家属打电话给他,说其80多岁的母亲中风昏倒在家,请他能否上门检查、看是否有救治价值。甄建壮二话未说,立即独自驾车30多公里,察看病人后,认为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还有治愈机会,并动员其住院治疗,最后患者苏醒生还。
    在临床工作上常常会遇到一些病情较重、生活难以自理的患者,甄建壮总是耐心地为其检查,选择最好的治疗方案进行救治,还常常不顾脏和臭,帮助做一些护理工作,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如2006年3月,一位来自海宴镇失语患者,住院期间突然烦躁不安,乱舞乱动,其家属非常紧张,甄建壮得知情况后,马上对患者进行检查,发觉其下腹部肿胀,并了解患者两天未排大便,考虑是排便困难引起,于是戴上手套,不顾臭气熏人恶心,用手指将患者干结粪便一颗一颗挖出来,结果,患者即刻安静下来,令家属十分感动。甄建壮就是以这种不分贵贱、对病人如亲人的工作作风,获得群众良好的评价,被称为是“值得托付的人”。
    四、严以律己,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很多人认为,到医院治病,如果不给红包医生肯定不用心,实际上这是一种偏见和误解。在甄建壮医生生涯里,他始终严以律己,从不收受患者红包。他心中时刻装着一笔帐,请一桌饭菜,送一个红包,也许就是农民一头耕牛、几头猪换来的。收一个红包,可能会花掉了农民几个月的心血。所以,每当红包推辞不掉的时候,甄建壮都让护长交到住院处当作患者的费用。美国一位华侨,他把红包硬是塞给甄建壮主任后,第二天却惊讶地发现红包钱已转成了他的治疗押金,因此他十分感动,写信到院办要求表扬。一位脑出血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术前,家属几次找机会给他塞钱,都被他婉言谢绝了,术后患者家属看到病人转危为安非常高兴,非要表示点心意,硬给500元钱,无论甄建壮怎么说患者硬是坚持,没有办法他先收下了,但下班时他去看望病人,还是塞到了患者的枕头底下,诚挚的对他们说:“这钱我无论如何是不能收的,你们不要多想,一心治病,病治好了,我就十分高兴了。”甄建壮不仅不收红包,对科室收住的无人照顾的病人,除了给予精心的治疗外,还经常掏钱给病人开饭和买药。
    现今社会“看病难、看病贵”成了很多百姓的心中之痛。如何才能把看病费用降下来?甄建壮总是千方百计为病人节省医药费,不该检查的不检查,能用国产药的就不用进口药,努力做到让病人花小钱治好病、治大病。很多在神经内科住过院的病人对这里的医护人员的医德和医术都十分钦佩,对他们有一种似是亲人的感情,他们出院时心里堆积起的是难于言尽的感激。
    一个年仅七旬的张大伯,是甄建壮为他治好了脑出血,使他又能下田干活了。今年5月份,老汉亲手种的豆角熟了,他一大清早就摘了一袋豆角坐10多公里汽车来到医院送给甄建壮。甄建壮收下大伯的豆角,但他却给了大伯200元,让他坐车和买营养补品。
    作为一名人民群众的医生,甄建壮同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踏踏实实走好人生每一步,努力为人民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审编:陈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