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南粤古驿道学术研究水平,宣传推广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增强文化自信,12月26-28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我市举行南粤古驿道学术研讨会暨重大发现新闻发布会,省政府副省长许瑞生,省政府副秘书长钟旋辉,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汪一洋,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副书记、省文物局局长曾颖如,江门市委常委周惠红、台山市委书记李惠文等参加会议。
广东省政府副省长许瑞生在致辞中指出,在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的今天,古驿道线性文化遗产的正确运用保护措施和技术手段大为重要,分级保护和分类修复体系有利于活化利用水平的提升。未来南粤古驿道的活化仍需继续加强科学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古道学”学术体系和成果将日趋完善和丰硕。深化和拓展南粤古驿道网络,将成为粤港澳三地协调联动的情感纽带。将粤港澳三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古物古迹,运用网站、信息牌、路径指示牌分别在三地适当地点竖立并互为推介,将香港文物径、澳门世界遗产历史城区和广东南粤古驿道形成“古道游”的新旅游产品,共同展示三地的包容性和岭南文化特质;南粤古驿道的深化和巩固将有待人文历史信息的注入,可读性将是古道游重要的特征,历史场景借用具有原真性的古道网络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相得益彰。
江门市委常委周惠红表示,江门古驿道资源丰富,台山“海口埠—梅家大院”古驿道入选首批古驿道保护利用示范地区,台山大洲湾遗址入选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接下来,全市将更加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的决策部署,借鉴、吸收本次研讨会各专家学者意见建议,不断提升南粤古驿道学术研究水平,努力在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中取得更多成效。
自从2016年省政府将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在南粤大地上掀起了发现、调查、研究、保护、利用和宣传南粤古驿道及其沿线相关文化遗产的热潮。3年来,我省新发现南粤古驿道135条,400多公里,占全省古驿道本体的57.9%。在12月27日举行的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文物局发布了南粤古驿道15处重大发现,我市大洲湾遗址入选。
来自省内外各相关科研单位、高校、媒体的代表和专家学者,以及关注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的各界社会人士共90多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汇聚文物考古、保护修缮、规划设计、历史地理、历史文献、民族宗教、交通旅游等多学科专家学者和多行业从业者的智慧,共同探讨研究南粤古驿道的历史、价值与保护利用对策。(来源:台山发布)
大洲湾遗址入选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
12月27日,广东省文物局在我市发布南粤古驿道15处重大发现,其中,我市大洲湾遗址属于埋藏于地下的遗迹或遗物且是依法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的、并已经有明确的考古结论的重大发现。
大洲湾遗址。图片来源:特色川岛旅游
大洲湾遗址位于台山市上川岛西北部三洲港西北角,圣·方济各·沙勿略墓园南侧,当地人称为“花碗坪”。
大洲湾遗址。图片来源:特色川岛旅游
早在1965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在上川岛沙勿略教堂附近海滨发现明代外销瓷遗址。2004年《中国文物报》初步报道了这一明代外销瓷遗址。2014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2016年8月开始,为抢救濒危遗址本体和配合台山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文物考古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并清理了附近长达80余米的断崖,提供了明代至近现代,大洲湾一带海洋活动及海上丝绸之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
花碗坪遗留的青花瓷片。图片来源:特色川岛旅游
大洲湾遗址入选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省文物局给出权威解读:
一是大洲湾遗址是一处有明确明代外销瓷文化地层堆积,中葡历史文献记载较为清晰的早期中葡海洋贸易据点,是明代外销瓷研究、中葡早期贸易关系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
二是该遗址地处古代海洋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出土外销瓷等遗物年代清晰内涵丰富,原产地较为清楚,外贸路线、方向和目的地也较为明了,是大航海时代早期中国与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现;
三是正因有大洲湾遗址为背景的中葡早期贸易据点的存在,才有了方济各·沙勿略墓园并共同构成考古遗址公园基础,有着重要的文化旅游和学术交流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