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堂: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的香港富商
栏目:台山名人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0/30 09:11 
    李煜堂(1851—1936),名文奎,字煜堂,男,广东台山台城人。
    1868年随父兄出洋经商,时刻留心西方经营之道。后返回香港,创办金利源、水利源两药材行。甲午战争后,先后兴办广州电力公司、河南机器磨面公司及泰生源出入口货行等,因缺乏经验,成效不显。1902年组织联益保险公司,旋又创办康年,联泰、羊城、联保4家保险公司,分店遍设国内务口岸及南洋诸岛。1905年美国颁布禁止华工入境条例,他联络广州、香港工商学报界组织拒约会,公开支持抵制美货运动,在运动中,又联合何启、曹善允等与美商代表谈判,并达成“十二条款”草案。同年加入香港同盟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1906年革命党的唯一机关报《中国日报》因受保皇党人控诉,几频停业,经陈少白、冯自由之请,出资购买该报,使它得以维持。辛亥革命前,他把金利源药材店作为革命活动的秘密联络点。辛亥广东光复后,被举为财政部长,在职只有6个月,洁身而退。此后专心于开发实业,除经营保险公司外,还有香港广东银行,上海新新百货公司、汉口穗丰纺织公司、哈尔滨置业公司等。曾多次捐助广东教育交通慈善事业,创办岭南大学及肇医院。在经商的同时,仍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多次联络港商,筹措饷粮,支持讨袁运动、护法运动及北伐运动。1931年被选为国难会议议员。1932年发生“12.8”事变,筹款支援抗日义军。曾任大元帅府参议、总统府参议、中央财政委员会委员、广东实业集团董事等职。1936年病逝。著有《九国游记》。
    孙中山先生于1899年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宣传革命。受到在港的保皇党人士叶恩等破坏及控告,涉讼多年。当时《中国日报》是属于文裕书店的,因官司牵累有被拍卖停版的可能。李煜堂于是拨款承购,使这一革命喉舌的日报不致停刊,并支持该报经费达六年之久,直到辛亥革命成功。
    电影《十月围城》中的商人李玉堂的原型。


    李煜堂之子李自重
    李煜堂先生世居香港,继承父业经营药材,曾在上环文咸东街开设金利源参茸药材行。当时他受孙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革命思想的影响,特命他的儿子李自重东渡日本求学,伺机晋见孙先生并加入同盟会。那时李自重只有18岁。到日本后,初在大同学校就读。后来听说孙中山创办了一间中华学校,专门吸收旅日华侨子弟入学,宣传革命。他立即与友人冯自由到该校谒见孙先生,要求入学及参加同盟会。他们的入会仪式是由孙先生亲自主持的。
    李自重加盟后一年,孙先生派他及冯自由从日本返香港,并任命他们为省港澳同盟会的主盟。以后陆续参加同盟会的革命志士日多。李自重的父亲李煜堂就是在他与冯自由等组织了同盟会分会后才加盟的。当时香港名医李树芬(台山人)医生也要求加盟同盟会。这是在镇南关革命之役前。孙先生乘法国邮船经香港,李自重偕李医生登轮谒见孙先生时,经他批准而加入同盟会的。    
    遵照孙先生指示,李自重后来又到广州,入博济医学院(即现在中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学医。孙先生认为革命工作也需要医学人才以担任受伤同志的救护医疗工作。同时还指示他在广州以学医来掩护及加强与广州的革命同志联络。那时李自重的住所经常有革命同志聚集,俨如革命机关。他在博济医学院毕业那年,亦即辛亥革命成功的那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