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文化部将每年5月的最后一周定为全国“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旨在增强全社会的图书馆意识,促进全民阅读。今年是第32个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因年初疫情在国内部分地区肆虐,为了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减少线下活动人员聚集,本馆今年服务宣传周活动改为线上活动,带领读者走进全国十大最美图书馆,向那些伟大的图书馆管理员致敬。
1. 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京师图书馆,1909年所建,彼时,文津阁《四库全书》、敦煌劫余遗书作为基本馆藏。
在历史的烟云中,从京师图书馆到如今的国家图书馆,时代更易,岁月变迁,不变的是人类对知识的渴求。
国家图书馆的南区主楼为双塔形高楼,采用双重檐形式,孔雀蓝琉璃瓦大屋顶,淡乳灰色的瓷砖外墙,花岗岩基座的石阶,再配以汉白玉栏杆,通体以蓝色为基调,取其用水慎火之意。
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3768.62万册,其中古籍文献近200万册,数字资源总量超过1000TB,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三位。不论何时,这里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爱书之人,对于他们来说,这里是一个巨大的宝库,等着我们去慢慢发掘。
2. 滨海图书馆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家堡金融区启建滨海文化中心,其中图书馆部分将被打造成为“眼睛”的造型,称作“滨海之眼”。
滨海图书馆的中庭被设计成“书山”造型,一层层白色的阶梯呈波浪状铺开,阶梯之上架有同样波浪状的书架,读者可拾级而上,遇到一本喜欢的图书,便可坐在旁边的台阶上阅读。台阶上的书架表露在外部,层层曲线让人好似置身于“海洋”的环境中。
这些非常有未来感的波纹状阶梯在建筑的顶部渐渐收拢,形成了一个像是教堂拱顶的圆顶空间,贯穿上下,连接了各层。
34层“书山”,密密麻麻摆放着各类书籍,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就无法体验到“滨海之眼”之称的滨海图书馆的震撼。图书馆最大的特点是其内部的球形多功能厅,这个多功能厅外是由一个穹幕影院“包裹”而成的大球,大球的外部可以播放电影哦~
秦皇岛北戴河新区,只要告诉出租车司机“孤独图书馆”,他便心领神会的带你去到一片叫做“阿那亚黄金海岸”的旅游地。穿过钢筋水泥的森林,视线逐渐被空阔的沙滩和海岸线替代,相对于“阿那亚”,很少人记得它的大名“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
人们要光脚踏着沙徒步几百米才能抵达,它的外观简单神秘走进去能感受到的仅仅是海声、风声和阳光。内部是开放性的两层空间一层临海的那面是一道完全由玻璃门旋转组成的活动墙,透明的玻璃荧幕与海面的波光交互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读者享受到的都是时光最原始的样子。在这个单纯的环境中无论是光、海、景象你都可以感受到它们的存在以及和你之间的对话。
4. 晓书馆
晓书馆建在杭州,馆外的樱花林游客如织与书馆内的安静形成对比风吹书页响,阵阵读书香。因为造型奇特,屋顶庞大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大屋顶”。
它的主体采用了清水模工法并顺势引入自然界的抽象元素创造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空间。晓书馆位于临水的一面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将外面的风景收纳其中带来充足采光的同时也令人心情愉悦,如沐春风。到了夜晚,暮色四合的时候,晓书馆内的灯光全都亮了起来里面的一景一物全都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一到暮春时节野樱着花繁密,争相开放,丰富的藏书和舒适的座椅供读者尽情徜徉在书的海洋中。以木头为主打造的整体空间处处透着原始的质朴与宁静。
5. 春风习习杂志图书馆
喧嚣热闹的北京城二环内,藏着一家让人如沐春风的杂志图书馆,它的名字叫“春风习习”,乍听之下,就给人一种很治愈的感觉。
这家店距离天安门不远,走路过去还不到10分钟的距离,但就在这车水马龙的都市氛围里,它却是个世外桃源。书架的设计简约而不简单主要以白色钢架和木色立柜为主轻盈与厚重,现代与传统在细节处得到了完美的交融。
6. 云夕图书馆
一折青山,一湾碧水寻一处书屋,求一片宁静醇古淡雅,文脉书香。这座吐纳于云夕之间的图书馆,位于海拔600多米的桐庐县莪山乡新丰民族村戴家山,隐匿于一片黄泥房中。
黄泥房经过百年来的岁月侵蚀,早已纹路遍布,木头门窗变换了当初的模样,却也依旧余味悠长。云夕图书馆,由两座毗邻的畲族民居改造而成。改造后的图书馆,依旧保留了古老民居的木石结构,一幢为艺术咖啡馆,一幢为图书馆和活动空间。
当你走进去之后,图书馆里的书架和桌椅,几乎都是“就地取材”建造而成,通过做旧的手法,还原了畲乡古老的原貌。
7. 上海嘉定图书馆
这是一座具有典雅气质的图书馆,坐落在中国最现代的城市上海。江南韵味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构成了它独特的气质。
图书馆主体建筑两面制造出环水效果,屋顶像打开的书籍,随时欢迎你去探究它。
天气晴好的时候,玻璃窗上映出云与水;天阴的时候,则好像一副水墨画,在雨中安安静静地待人欣赏。
走进这里,会让你觉得走进多年前的江南书院,古朴的风韵,让人陶醉。“书房”以传统文化、古镇历史和智慧阅读为打造重点,装修采用中式风格,巧妙融入了“槎溪十八景”等古镇元素。同时,“书房”还配有书法机、国画机、听书机等现代化数字阅读设备。家门口的图书馆,让你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小确幸小美好。
8. 江上书屋
码头改成的图书馆,你去过吗?这座图书馆被誉为最美“江上书屋”,它又叫码头书屋,位于滨江公园原铜陵县四通码头上。
来到码头书屋,顺着“竹走廊”来到书屋的一角,听一首歌,品一杯茶,读一本书,静静地享受阅读,一阵江风吹来,竹风铃叮当叮当敲出清脆的声响,这种感觉足以让你忘记喧嚣的世界。靠窗的落地玻璃满足观江的需要,书架墙的内部围合出一个由阅览室向码头表面跌落的“阶梯阅读区”,该空间的吊顶是一个竹装置——“倒置竹山水”。
竹装置在风中轻轻晃动,仿佛跃然眼前的水墨山水,使人产生奇妙的感受,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意境。一边是阅读,一边是江水。读书累了,抬头看看眼前的江水,烟波浩渺,气象万千。从书中走入自然中,天人合一。
9. 台湾北投图书馆
北投图书馆像一座大船,掩映在一片绿色中。这是一座环保图书馆。北投图书馆地下一层,地上两层,以自然环保的建筑方式建成。据说为了在夏季降低馆内温度,节约电力的使用,馆内采用了高低窗设计产生对流,降温且利于空气流通。图书馆的主要能源来自于太阳能,屋顶的草皮也采用了特殊的设计,可以储存雨水,用来浇灌馆内的绿植和洗手间的用水。
安静而专注是北投的气质,大面积落地窗的使用充分利用了自然光,馆内的灯光明亮而温暖,木制的书架也都不高,一点也没有拥挤和逼仄的感觉。望向窗外,亦是一片郁郁葱葱,让人生出在森林中阅读的感觉,木香与书香融合,真是爱书人的天堂。如果时间允许,我想我很愿意在这里静静地待上一整天。
有人曾这样描写北投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内,小小的空间,兴奋交织着局促与新奇,电流般将每个人连成一个磁场。在这里,太阳馈赠的能量让自然环境与人文气息水乳交融,令人一见倾心。”
10. 篱苑书屋
在北京怀柔的山谷中,有一个名叫篱苑的书屋。这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清境。场地前的水面,水边栈道、卵石平展的铺排以及篱笆(取自漫山遍野的劈柴混)围合的空间,让书屋本身与自然环境结合成浑然的一体。场景中,既遮阳又透光,同时展现出强烈的地域特性,书屋也因此取名“篱苑”。
室内空间的构成简单直白,主体空间由大台阶及书架组成,书即摆在台阶下方,成为主要的阅读空间。为了使建筑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设计师还引入了当地村民常用的柴禾,将它们布置在玻璃幕墙后以形成篱笆。图书馆采用钢与玻璃的混搭结构,采光与坚固度兼顾,外墙取材自当地村民的柴火——洋槐、桑木等十多种树木的枝干,木板与亮光相互调和,并平均分配整个空间的亮度,营造出浓浓的书卷气息。
图书馆最美的,不仅是设计,而是蕴藏在书藉内的新世界。在图书馆,是休憩,是阅读,更是成长,通过阅读,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1、毛泽东——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图书管理员
说起图书管理员,不得不提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众所周知,毛主席求学时曾在国立北京大学当过图书管理员。
2、李大钊——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图书管理员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1916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3、沈从文——1925年任北京香山慈幼院图书馆图书管理员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至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代表作品《边城》、《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等。沈从文在成名前曾在香山慈幼院做过一段时间的图书管理员,也是这段时光的知识积累,让他写出了《边城》,《湘行散记》,《石子船》等著名作品。
4、冼星海——192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图书管理员
冼星海(1905—1945),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5年10月病逝于莫斯科。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生产大合唱》等。洗星海,1926年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后靠在学校图书馆任助理员维持生活。
5、梁实秋——1930年任山东大学图书馆长
梁实秋(1903—1987),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等。1930年梁实秋曾在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
6、莫言——1976年任解放军部队图书馆图书管理员
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2年10月11日凭借作品《蛙》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在1976年参军后曾经做过解放军某部图书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