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0日,由台山市侨界青年联合会、台山市博物馆和台山市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台山在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以上川岛花碗坪出口遗物为例” 学术讲座在台山市图书馆影视报告厅举行。
本次学术讲座的主讲人黄清华先生,结合其过去十余年的自身实地调查与研究,图文并茂地深入揭示台山上川岛大洲湾花碗坪遗址研究情况和学术价值。其研究成果表明:在澳门(1557年)正式开埠之前,葡萄牙人在台山上川岛就已经与中国人有过较多的贸易关系。《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就说到“在澳门城兴建之前,台山上川岛是中国和葡萄牙人贸易的地点”。
欧洲16世纪早期航海地图中称上川岛为“贸易之岛”(I.da Veniaga),到16世纪晚期的地图中仍然明确地标出上川岛的名称,表明台山上川岛在当时葡萄牙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当时岛上贸易之盛况。
当年的贸易历史在历史考古学者眼中仍然找到相关的遗存。位于上川岛,圣•方济各•沙勿略墓园南侧的“花碗坪”,这里存在大量瓷器碎片。当时瓷器是中葡商人交易的主要商品,数量巨大,加之瓷器是易碎品破损也多,时间长了在这个海岸斜坡上便形成了一层独特的文化堆积,它们是当时瓷器走私贸易实况最直接、最原始的证据。
这个瓷片堆积层从圣•方济各•沙勿略墓园下方码头南侧开始断断续续出现,沿着海滩一直延伸到浪湾村外海滩的北侧,长达500米。瓷片堆积的中心区域约有一百多米。规模之大反映出当年贸易之盛。该遗址出土这批瓷器残片年代经认定为明正德嘉靖时期,它们为明代外销瓷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材料,尤其是其中的彩瓷弥足珍贵,至少目前国内外类似遗址未见同类出土。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到正德、嘉靖时期出口瓷器的具体种类和器型,为进一步研究其使用者和销售市场等的状况提供了可能。结合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既能了解到运销者的情况,又可知道外销的路线,它为后人展开了一部立体的明中期瓷器外销史。同时为中葡早期通商史的研究增添了文献以外的考古实物资料,有力地证明了上川岛在中葡早期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是中葡两国特殊历史时期贸易史的见证者,更是16世紀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点击查浏览大图
点击查浏览大图
点击查浏览大图
点击查浏览大图
点击查浏览大图
点击查浏览大图
点击查浏览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