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宁义学到台山师范》
栏目:台山历史拾零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6/28 14:58 

  台山师范的鼻祖是新宁义学。
  台山县最早成立的学校,是现为二小的学宫,建于明朝弘治十三年(1450年)亦即台山建县第二年6月。然而学生名额太少,明朝给新宁县规定的名额是20名,月供生活费一石米;雍正元年(1723年)规定的名额是文童20名、武童8名。到乾隆五十二年,才增加文童2名、武童1名(以后陆续增加),因为名额实在太少,每年约有1300人报考,只录取20名,致使大多数儿童特别是贫家子弟没有读书的机会。为此,新宁县训导宫(近似于教育局副局长)李乾统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现广大中学和二小之间的地方修建了新宁义学,由王侯祠产业中拨给经费,供没有机会考入县学的贫家子弟读书,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康基田任知县,他发动全县知识分子和商人捐款1400两银重修义学,头门题额为“宁阳书院”,兴建了讲堂,提额为“立雪”,又修筑了藏书楼(这是台山第一个图书馆),并增拨院尝(以租金为书院经费的产业),学生每天免费供膳两餐,和供给文具费。乾隆六十年,知县万应馨增拨宫田三十亩,租金用于购买灯油供学生晚自习用。
  到了光绪八年(1882年),宁阳书院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已残破不堪。新宁县知识分子和商人联名呈请知县曾珩松筹款迁址重建。当时的筹款办法是,发动全县殷实民户、商户及各姓祠堂捐款,凡捐款20两以上的可以在书院内立一个神主牌,每年春祭后发给胙肉(祭神用的肉)。这个办法适应当时人们的心里要求,因而各姓氏和有钱人家乐于捐助。在筹集到足够款项后,选择现台师校舍地点修筑了新的宁阳书院。它的结构是:正院三进,中间有两个天井,天井两边是水腰和走廊,屋脊有鳌鱼长宝瓷塑图案。第三进正中建有神主牌神楼座,最高一级供奉孔子、孟子和朱熹(宋朝理学家)的神主牌,其下是捐款人所入的神主牌。正院两旁建有副楼,也是三进。正门的匾额“宁阳书院”四字是楼岗村举人陈善写的,原额不存,1961年曾复制一个。门边的对联是“宁邑成仁风,唯因遵循孔孟;阳城沾化雨,皆由崇奉圣贤”。院内各门均有进士、具人体增的楹联,现在已毁去了。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宁阳书院改名为宁阳高等小学堂。这是废除科举制度后教育制度改革的举措,小学堂成为当时全县最高学府。1912年,新宁县四乡处处兴办小学,急需大量教师。于是在小学堂里办了“新宁单级小学教员养成所”。这是我县第一所培养师资的学校,学制半年,后改为一年。课程有国文、算术、图画、手工、音乐、体育和教授法、以适应当时乡村学校一校一师的需要。1913年5月26日,宁阳高等小学堂正式改名为新宁县立师范学校,学制3年。1914年2月易名为台山县立师范学校。几十年来,内外乡亲不断捐款扩建,使今日的台师气象恢宏,成为台山教师的摇篮。
  1941年3月3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台山,日寇以台师为驻兵所之一。他们疯狂的抢劫了台师藏书楼的珍贵典籍,使我县有乾隆三十五年以来170年间购置的公共图书损失殆尽。同年9月24日,日寇第二次占领台山,又毁坏了台师的全部理化试验仪器。9月29日上午,日寇飞机又野蛮地在台师投弹1枚,这些暴行,给台山文化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这是我们应当永远记取的。
  附记:台山县清代书院名录
  宁阳书院(见上介绍)
  文海书院(现汶村文海中学),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知县康基田建,汶村陈氏捐款助建。
  广海书院,前身为溽海义学,乾隆三十五年康基田创建。
  潭州书院,康基田创建。莘村李处仁祖祠捐5顷田租为书院经费。
  琴溪书院,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县丞(副县长)沈志仁创建于北陡那琴圩。
  私立书院有:瑞应书院(现南昌市场,人工湖上的秀丽塔由此迁来),光绪十七年(1891年)台城民众捐建;潭溪书院,在都斛圩,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