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栏目:台山县华侨志   作者:台山侨务办公室编 发布时间:2013/05/13 15:15 

    台山,地处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西南部,东北与新会县接壤,西北与开平县相邻,西南与恩平、阳江交界,东南隔崖门海口与斗门县及珠海市遥遥相望,南临南海。全县总面积3165.39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为587.69公里,其中大睦沿海海岸线256.4公里,居乡总人口98万多人。

    台山,在明代之前隶属广东布政司广州府新会县。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二月正式建县,定名为新宁县。直至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因湖南、广西、四川等省都有“新宁”县,为避混淆,见县城之北有三台山,遂改名为“台山县”。台山被誉为全国“第一侨乡”,过去由于各种原因,未曾编辑出版过一部记载有关华侨、侨乡问题的专著,实是一件遗憾的事。

    盛世修志,势在必行,自从1979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各地兴起“修志热”。于是,台山县侨务办公室于1988年冬组织力量,专门从事编篡《台山县华侨志》的工作。经过雨年多来广泛征集、搜集资料,进行科学地、系统地整理和编纂,终于完成了目前这个稿本。全书分为六章及港澳篇,共计约25万字。在编纂《台山县华侨志》的过程中,按照“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立足当代,放眼未来”的原则,力求突出“第一侨乡”的特点和时代特征,以便达到“存史、资治、教化”的目的,为掌握、研究华侨、侨乡问题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台山作为全国“第一侨乡”,与其它侨乡和非侨乡相比,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及其亲属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绝大比例。据不完全统计,祖籍台山的华侨(华人)80多万,港澳同胞35万,比居乡总人口还多;县内居民,有75%以上是侨属和港澳同胞亲属。故此,台山“处处是侨、业业必侨,人人有侨”,华侨、侨眷、侨资在侨乡社会生活中居重要的地位。

    台山人出洋历史悠久,华侨、华人及其后裔分布广。台山由于地处沿海,所以对外交往甚早,也为出洋提供了便利条件。台山人何时出国,虽未有准确的定论,但有文字记载的是1774年已有人在南洋谋生。二百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台山人前赴后继,远渡重洋,到世界各地谋生。目前,世界82个国家和地区有台山人及其后裔。

    台山人主要移居美州,在历史上出现四次出洋高潮:1848年美国西部发现金矿,大批台山人向那里移居,参加淘金行列,形成第一次高潮;1865年美国太平洋铁路开始修筑,需雇用大批劳工,台山人移居美国形成第二次高潮;1943年美国国会通过废除排华法案,实行新移民政策,台山人移美形成第三次高潮;1979年以后,我国放宽移民限制,台山人纷纷移美与亲人团聚形成第四次高潮。

    台山人出洋的原因,过去主要是封建统治者腐败无能,兵灾人祸,社会极其动乱;其次是人多地少,生崖力落后,自然灾害频繁,人民走投无路,迫使出洋谋生;加上“猪仔头”(人贩子)与外国资本家勾结,把台山人拐骗贩卖到世界各地去。在这个时期出洋者,绝大多数是被迫的,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失去人身自由权利的情况下进行。所以,台山人出洋是白骨嶙峋的出路,台山侨乡的形成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台山人移居海外,都是出于自愿的,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以与亲属团聚为目的,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台山人在海外生活,饱尝了甜酸苦辣。早期受尽殖民主义者的压迫剥削、奴役及种族歧视。尽管如此,他们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经过长期的努力,最终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各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优秀人物。他们与居住国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逐渐融入当地社会,为居住国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台山旅外华侨,素有爱国爱乡的传统。早年积极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少华侨参加同盟会、兴中会。在抗日战争中,华侨捐款捐物,援助国内抗战;有些熟血青年还回国效命,其中航空人员就有50多人,为国牺牲的飞行员30多人,故台山又被誉为“航空之乡”。

    台山旅外华侨、港澳同胞爱国爱乡的另一种表现,是投资办实业和捐资办文化教育及公益事业。早期最著名的是旅美华侨陈宜禧先生,抱着“实业救国”的愿望,集资回邑创办新宁铁路。近十多年来,投资兴办工企业、开发农业的更多,达到历史最高峰。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家乡办公益事业早在一百多年前已开始,解放前单是侨资兴办的学校就有91所,近十年来更是风起云涌,捐资总额5.6亿港元,捐建学校、文化、体育、医院、侨联大厦以及修桥造路、自来水工程等项目一大批。华侨、港澳同胞的积极支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对台山的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交通、城乡建设等各个方面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台山县的侨务工作开始得比较早,但在解放后的一段很长的时期内,发展缓慢。特别是在土改、私改、“大耀进”、反右斗争、“文革”等历次运动中,在对待华侨问题上采取极左的措施,打击面过宽,严重地挫伤了侨心。1979年以后,执行上级的指示精神,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全面开展拨乱反正,落实各项侨务政策,如平反冤假错案、清退侨房、改变华侨地主家庭成份、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政策等。通过落实侨务政策,争取了侨心。与此同时,侨务部门也得到重视和加强,卓有成效地开展对外联谊活动和对外宣传工作,开创了侨务工作的新局面。

    本志附载“港澳篇”,并不是把居住在港、澳地区祖籍台山的人列入华侨(外籍华人)的范畴,而是因为旅居港澳的台山人为数众多,历史悠久。他们长期联系和配合侨居世界各地的乡亲,进行经济和社会交往,起着沟通家乡与海外联系的桥梁作用;他们在港澳的事业成就大,为港澳的繁荣作出了应有的努力,他们关心家乡的繁荣和建设,为家乡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基于上述原因,所以有必要把旅居港澳地区乡亲的基本情况附编于本志之后。

    在编写本志过程中,我们虽然尽了很大的努力,但限于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相信存在不少缺点和问题,这就有待于各方面赐予批评指正。

    藉此机会,向为本志提供咨询和资料、赞助出版经费的各界人士、有关单位,谨致衷心的谢意。

上一篇:大事记
下一篇:序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