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华侨的起源与变化
栏目:台山县华侨志   作者:台山侨务办公室编 发布时间:2013/05/13 15:15 

   我县濒临南海,由于地理的侵势,很早便有涉外交往。唐宋时期,是广东对外贸易的口岸。明清以来,因社会关系的影响,对外移民日渐增多。然而,对海外移民初时无统一称谓,稍后则被称或自称为“唐人”、“唐山人”,也有称为“华人”和“中华人”。清末国贫积弱,又被贬称为“支那人”。另外尚有“华民”、“华工”之称。

    清末驻美使臣陈兰彬在1878年给朝廷的奏章,开始称海外移民为“侨民”;1883年郑观应给李鸿章的奏章才使用“华侨”一词。民国缔造后,故有“侨务委员会”,又有“侨胞”一词广泛使用。

    华侨移居国外时同一长,有与当地人通婚,所生的“土生子女”,自然地又称为“华裔”;世界第二次大战后,海外移民递增,在居留国取得国籍的人,又有“华人”的称谓。

    我县的地理是东南濒临南海,土地总面积为3204平方公里。西北山多,南部地区多平原,人少耕地多,北部地区多丘陵,人多耕地少,东南海岸线总长达587公里,毗邻港澳(距香港92海里,澳门50海里)。很早以来,这里是中外交往的口岸。康熙年同修编的《新宁县志》卷四山川略载:“东门(注:广海)外有灵湖寺,寺有菩提树,大可数围,高六七丈。相传梁天监元年(502年)有智药三藏自天竺航海而来,手植于此。”(注:先有菩提,后有寺)。又宋人朱或撰写的《萍洲可谈》载:“广州自小海至溽洲(广海古称)七百里,溽洲有望泊巡检司,过溽洲则沧溟矣!商船去时至溽洲,少需以诀,然后解去,谓之放洋。还至溽洲,则相庆贺,寨兵有酒肉之馈,并防护赴广州。”这是广州对外贸易必经之道,故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日本人藤田丰八著《东西交通史研究》“南海篇”载:“欧人来中国通商最早者,当推葡萄牙。1516年(明正德11年)已有两条商船,于广州之海口‘屯门澳’(TAMAO)(即下川岛)靠岸。他们于岛上架帐蓬,建房舍,开展商品贸易,直至1553年间,通商贸易频繁。自此,川岛成为葡人早期远东的商业基地。”延续36年。

    1552年9月15日,西班牙天主教神甫方济各?沙勿略受罗马教宗保禄派遣,乘搭葡人商船到达上川岛,掀开天主教在台山传播的第一页。以上事例,说明我县在很早时期已有涉外交往。然而,我邑能有110多万乡亲旅居海外和港澳,其历史发展有着各个不同时代的背景和各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