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斩指在广海荷木迳西边,约距两公里,在山谷口竖有墓道石碑,高约四尺,上刻“李府墓道”四字,此为扫坟时认路之记号也。但现在不同了,由荷木迳(又叫甫草迳)西边迳脚,筑有行车之路,直达甫草林场水库,再行三四百米,就到李斩指坟墓了。
李斩指之墓碑上刻着:“宋任岭南监军御史讳联翁号松年李公墓坐申向寅兼庚甲之原光绪岁次壬辰仲冬吉旦重修”字样。即光绪十八年(1892年)。墓碑高—米三,碑顶另有横眉,刻“钟灵毓秀”横列四字,四边刻有浮云拥月图案,拜桌刻有“敬睦堂拜桌”五字。墓口有石狮子和石鼓各一对。全坟是用经磨滑的石板砌成。墓前数丈处,左右两边各有天平柱一支,柱顶有石狮子一个。该坟型比一般坟型雄伟,坟墓面积约为一百平方米,墓前有石阶三级。近年来,有不少人到该坟参观、扫坟等活动,广海甫草管理区,把它当作旅游点管理收款。
考李斩指之坟形叫“饿狗舐槽”,坐西向东,原是一个荒坟堆,不是那样大官贵人之墓。李斩指又叫“生龟荷死龟”。闻说前时有个姓李的独头公,在那里斩柴,看见一个生龟负着一个死龟爬行,他感到奇怪,乃跟踪看其究竟。后来那个龟爬到这里,(即现建坟之处),以爪把泥土挖成一个穴,将死龟放下穴内,然后用爪爬泥盖上,他见此怪状,认定这里必有龙气穴位,即斩自己一个手指放在那泥穴内。他回去后,将此事告托他的亲属,待他死后,把他葬在那里。不料此事一扬,李姓人互相争夺这个山穴。后来李姓决定:谁也不得争葬此穴,并定这山穴为“李家山”。李斩指也是因这样成名的。
清朝光绪十八年,广海李姓建大宗祠(即今敬睦中学)与别姓发生纠纷,广海大水坑村绅士李思贤,到南海县请一位进士名叫李焕尧前来解决。他因得悉李斩指这山穴内情,即发动各房派款,将该山穴以“监军御史官衔”建坟墓,以启迪族人,交由李思贤全权办理。他这一建议就象一道指令下达,山穴就是这样建成坟墓了。
乙、冯志仁太守坟墓
冯志仁坟墓,原在溽城东门外“水面浮印”(广海八景之一),坐西南向东北,墓碑刻有“始祖志仁冯公墓”。
考冯志仁原是南宋工部尚书兼岭南太守。驻古冈州(即今新会),当元兵南下,有些军人降元或割据,地方很乱。惟冯志仁忠诚宋室,大树特树宋朝旗帜,所守之地平宁,民能安居乐业。宋丞相陆秀夫知古冈州(管辖今日五邑)平静,乃于景炎三年,携宋帝赵帝丙迁崖山。并召冯太守入卫勤王。翌年二月,张宏范率兵进崖山,两军激战,因众寡悬殊,“崖门失玺”而宋亡。冯太守乃南迁乌洞(今广海)隐居,建立泷门村。其后代将他的灵柩移葬此地。
1985年建广海港征地迁坟,其后代又将其坟迁往近广海临田村之鹅山安葬,重新建造坟型。坟前建三级阶梯,坟堂成梯形,中间安回原坟碑,碑前有拜桌,刻上“冯崇德堂拜桌”。坟堂后又有三级石梯,石梯后面竖有一桩碑柱,高三米,柱身丁方七十厘米。碑柱正面刻有冯志仁官衔,碑柱后面刻有志仁祖史略。碑柱左右两边,分别镌有碑联一比,联云:“始祖不屈元朝隐居广海,裔孙遵循家训建立泷门。”落款是:“裔孙蔼廷拜题”。
这个坟墓近公路,离广海城七公里,又近村庄,交通便利。坟型新颖独特,雄伟壮观,实是旅游参观对象,更可作历史文物研究。
丙、陶氏墓与绹马栏
陶氏墓土人称之为“陶驸马鸡山”。因其山象鸡形,其坟墓就建在鸡谷囊上面,又因周围有五条山脉垂向鸡山旁边,所以该山形喝“五龙吊凤”。人们在习惯上总称之为“鸡山”。
从广海城西行三公里,再由西向北行一公里,便是西村后背的仙人掌坑,传说旧日有个道士名叫林时斋在此剖腹。坑边路口竖有一石碑,高约五尺,上刻有“陶氏墓道”字样。顺道登山,约行五百米远,就可见鸡山全貌。前面有条山脉垂下,就是陶氏墓所在。墓是坐西向东,砖石结构。墓穴直径约五米,立有墓碑。正碑刻有:“明诰授通奉大夫湖广左布政使二世祖考三广陶公副配廖氏王氏太夫人墓”。碑身左刻有:“五世祖考郡庠小江陶公六世祖考郡庠生筠柯陶公”。碑身右边刻有:“五世祖妣陶门郑氏孺人六世祖妣冯氏太孺人。”碑前拜桌刻有“陶府拜桌。”拜桌左边刻有“道光己酉重修”(即清朝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拜桌右边刻有“广西郁林广东番禺广东新会三房同立。”墓左边旗石刻有“壬子科广东举人癸酉科广西解元陶氏旗石”等石刻。其墓面积约有五六十平方米。石碑之多是广海地区少有。
考陶三广是明朝驸马,受封通天大夫,官居湖广布政使。传至数代,子孙蕃衍,分布在广东广西各地,最近者是在新会这一房。其坟是三代同葬一墓。在清朝同治年间以前,每隔五年扫墓一次,人数不下二三百,骑马而来也居多数,可谓声势浩大。且在墓道山口处,竖有石杆百余支,为拴马之用。每次把马拴在石杆而后登山,所以地方人叫那里为“绹马栏”。
而今那里的石杆,已不见了,也未见有人前来扫墓,可谓坟前冷落,但坟墓还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