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新宁铁路
栏目:台山掌故   作者:冯蔼廷 发布时间:2013/05/13 16:33 

    新宁铁路,原名是宁阳铁路,因路线达不到阳江,故改称新宁铁路。

    在清朝末期,外国人到中国大筑铁路,夺去中国的利权。当时清政府乃发出办铁路指示。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官办,二是官商合办;三是商办。新宁铁路是全属商办的,也是中国只有这一条商办铁路。

    新宁铁路是陈宜禧先生创办的。他是台山六村朗美村人,字畅庭。年青时往美国,当铁路工人。因他工作时间长,对铁路工程工种和管理等方面都留心观察,可算是铁路工程的熟识者,且他深知铁路的建成,对国计民生都有利益,乃立志建筑新宁铁路。他提出口号:“不招洋股,不借洋债,不用洋工”的豪言壮语,深得华侨拥戴,纷纷投资入股。他于光绪二十九年回到家乡,也得绅士们的支持。随即组织“新宁铁路公司”,初订章程和筑路计划。

    初步工作就绪,但还要向政府立案,乃向两广总督岑春宣申请立案,但不获批准。后经许多周折,直向清廷商部右丞王清穆呈请立案,幸获批准,并发给“商办新宁铁路公司钤记”一颗。自此,公司正式成立了。由股东公推陈宜禧先生为公司总办兼工程师。这是光绪三十一年之事。也先后收到股金港币三百六十余万元。

    筑路开始,干线,由县境东南之斗山圩起,经台城,北至公益埠止,于光绪三十一年四月兴工,至宣统元年三月完成,为时四年,全段通车。干线第二步工程,由公益麦巷车站起,经新会、江门至北街止,于宣统元年十二月兴工,至民国二年三月完成通车,为时三年多。干线既成,继筑西南支线。由县城起至白沙圩止,于民国六年正月兴工,至九年五月完成通车,为时三年四个月。干线全长116公里,支线34公里,干支两线共长约150公里。

    铁路虽建成,但并非一帆风顺,是经过许多干扰,如征地,地价和迁房等问题。地方豪绅,以有碍水利,妨碍生产等,诸多籍口。更有以封建迷信的对墓祠村宅不利等为难题进行对抗,政府又不支持。一些路段乡人,认为路线直通过,会割断“龙脉”等,迫将路线改作迥形回旋通过。这样使路线加长,增加消耗和增加行车时间。又有靠某种籍口,提高地价等等。对此,几经干旋,才算解决。

    全路之涵洞桥梁也不少,干支线共有桥梁53座,涵洞437个。在牛湾过潭江,河面达400余米,河水较深、当时因资金不足,不能建铁桥,只好用轮渡载送列车过河。

    其办法:在两岸系一钢丝绳,用绞车绞船过河,以济权宜之便,也是新宁铁路之特点。

    新宁铁路之建成,大大促进台山各方面的发展。全年客运量约达三百万人次,货运量达十几万吨。除了台城为各项中心的繁荣,随着斗山和公益两处在几年内一跃而崛起,成为台山南北交通和商业的中心点之一。那时也是侨资汇入兴旺时期,侨眷盖新房,建大厦,所用的建材,全赖火车的运载。华侨由香港回乡,在北街搭火车,可免在途中被匪劫之危。也只用半日可到家乡——台山。

    陈宜禧创建铁路之功劳很大,清政府封他为“资政大夫”。民国九年,该公司董事局为他铸立铜像纪功!其铜像立于“宁城车站”候车室后边,以铁枝为栅拦着,参观者,可远瞻而不可近摩。当时许多名人撰联庆贺。兹录铜像后面联一对:“通道参政同轨盛,铸金心表绣丝诚”,落款是:“上章涒滩之岁夏六月广东省议会议长林正宣敬题”。可惜铜像在十年动乱时被拆毁。1984年9月,由台山县人民政府对陈宜禧开拓台山交通之业绩,褒扬其不朽功勋,乃在台山车站左边,重立其铜像,以示纪念!并出示作文物保护!(注:太岁在申曰涒滩。即庚申年也)

    陈宜禧公逝世于1930年,享寿八十五岁。当时各界送赠挽联很多,今录一对。“铜鼓商场犹未辟,阳江支路靠谁成?”

    抗日战争开始,铁路被日机空袭,捐失严重!1939年2月,以阻止日军进兵为由,奉令将全线铁轨拆毁。新会路段,长期被日军占据,一切器材、钢轨损失—空。其余路段和各车站,器材铁轨,被毁被盗,也不见了。由通车那年计起,至拆毁全线止,为时三十二年。及至抗战胜利后,该公司总经理陈挺秀(六村人)倡议修复新宁铁路,但时至今日,仍未能实现。现所留下的,是部份铁路基和台山车站的那几间洋楼而已!

    39、冲蒌游鱼庙

    冲蒌圩之西,有条水坑环圩边而过。水坑中有一沙丘,亦算是坑底之小岛也。其岛不大,是长椭形,似游鱼。面积约五百平方米,岛不高,只是高出水面两三尺。岛上有小庙,朝东南方向。其庙约有八平方米的面积,高约有三米(由地面至屋脊),砖木结构,上盖是瓦面。乡人称之“游鱼庙”。庙内有楼层式神台,高近两米,如以手攀可摩到神台上面。神台上供奉着一个女神像,高有二尺,修得眉弯目垂,闭口含笑,合掌而坐,身穿彩衣,下穿蓝裙、表露一片慈悲姿态,是“灵感观世音菩萨”也。故此庙原称观音庙,因该岛似游鱼,故又称游鱼庙。但门额上,不见有匾额题颜。当地乡人,每逢年节,备三牲香烛,敬奉之者甚众。或遇有水旱,则到庙内祈之,祷求消灾。

    这庙说来,乡民感到甚奇:每有大雨滂沱,坑水泛涨,有些村庄已被水浸淹,但这庙历来没有水淹神台,安然无事。有人谓神灵所致,使庙上浮。但细心观察而考之,原来是属于一个谜也。冲蒌水坑,坑床淤塞,每有潦水,坑内水泛,溢坑堤而横流,坑堤是沙土所筑,坑堤即崩,坑水从崩口而流去,坑中水位即降,故庙内神台没有水浸。另是庙内神台比坑堤略高之因也。

    解放后,乡人之智识日开,破除迷信,相信科学,游鱼庙也逐渐荒落了,在文化大革命时已毁。

上一篇:40、石擤马迹
下一篇:37、李捷兵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