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建国前的侨务工作
栏目:台山县华侨志   作者:台山侨务办公室编 发布时间:2013/05/10 11:02 

     台山由於地理位置的关系,邑人与外国交往,始於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到唐宋时期已较为频繁。那时,在邑内广海(溽洲)已设有市舶巡检司,负责管理内外来往船只,办理出入口手续。可是对人民私自出海,封建皇朝则给予黥面或流放的刑罚,视海外华侨为“化外”。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在菲律宾吕宋岛残杀华侨2.4万多人,皇朝视被杀者是抛弃乡井的“不良莠民,勿容爱怜”,对华侨采取鄙弃态度。光绪二十八年第30期《外交报》载:“人已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管。”谈不上保护华侨合法权益。统治者视海外从商为“弃家游海,压冬不归,父兄戚友共所不齿的‘贱民’,弃之无所不惜。”为了压制东南沿海军民的反抗,对人民私自出海者,规定“凡国人在蕃托故不归,复偷自私回者,一经拿获即行正法。”乾隆皇帝对1740年在印尼巴城发生的“红溪事件”,表示“莠民不惜背弃祖宗庐墓,出洋谋利,朝廷概不闻问。”

    十九世纪以後,华侨日众,设领事护侨呼声日逐高涨,迫使清皇朝对华侨态度有所改变。李鸿章、丁日昌等洋务派曾多次对秘鲁、古巴迫害华工进行外交交涉,并派容闳查取实据,对保护华侨起了积极作用。1875年,清政府正式派出陈兰彬率领外交使团到美国、日本、秘鲁处理有关华工事宜,使海外华侨第一次在名义上取得祖国的保护。後来两广总督张元洞启奏,清朝廷派员在各处设领事馆,对华侨采取内抚外争的政策。可是由於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在殖民者的干扰下,未能彻底施行。1890年,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四国,途经南洋,体会华侨疾苦,极力主张设领事护侨,并与英政府多次交涉谈判,才在梹榔屿和仰光增设领事馆。1893年薛福成复据黄遵宪为华侨请命上《请豁除旧禁招从华民疏》,力陈华侨身居异国仍守华风,多捐巨款资助乡国,爱国之心体现於行。且华侨回国备受贪官、劣绅诸多勒索,此乃“为渊驱鱼”之弊。至此,清廷才把延续200多年的海禁正式废除,让“外洋居民,听其归里,严禁族邻讹诈,官绅侵扰”,此为清廷维护华侨利益的开端。1895年,光绪皇派人到南洋“宣布朝廷意旨,劝谕道事绅董等,设法招徕华侨回国承办实业,亦可在旧有局厂纳资认充。或於官厂之外,另集股本,择地建厂。”此为吸收华侨资金兴办实业之始。为了团结华侨,心向祖国。光绪皇於1899年又作出决定:“一要着在外公使领事,对所在侨民,尽力保护;二要逾令各省督抚极力保护回国侨民,俾得安居乐业。”

    民国成立後,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曾设想成立“侨务管理局”,专管侨务事宜,但没实现。1918年,北洋政府为招募赴欧华工,国务院才设“侨工事务局”;1921年12月18日,北洋政府颁布《侨务局组织条例》。越年,国务院正式成立侨务局,可是名不副实。1924年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政府大本营内设置侨务局,并亲兼侨务局长,负责保护回国华侨,掌管华侨子弟回国就学,保护华侨家属及财产,奖励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引导华侨回国旅游,勋办华侨选举国会议员,奖励华侨举办慈善公益事业,介绍华侨搞出入口贸易,推动华侨教育等事宜。但由於政局的影响,实际工作陷於停顿。

    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期间,台山华侨代表和其他代表一起倡议成立广东省海外华侨协会,得到与会华侨代表的赞同拥护,从此诞生广东省的侨联组织。鉴於中央华侨协会和广东省华侨协会的成立,台山华侨和归侨、侨眷以“联络华侨感情,谋华侨实业之发展及拥护三民主义,完成国民革命”为宗旨,於1926年12月在台城成立“台山海外华侨协会”,会址设在台山青年会址内。

    1927年,中央华侨协会总会得知广东省华侨协会经费困难,要求裁撤下属一些华侨协会组织,收缩机构范围,以减轻经济负担。台山海外华侨协会接到总会通知,一方面认为本会应继续持久下去,会务不能任其停顿。於是年(1929年)秋间再修改章程,呈请中央侨委会备案。另方面发动侨胞捐款资助本会活动,扩大协会服务项目,得到海外侨胞们的热烈响应,纷纷解囊赞助。中央侨务委员会以台山海外华侨协会极有进展,准其备案,同意保留协会机构,继续活动,加强与海外侨胞的联系。

    1930年春,县内白沙山格(向北、安阳八条自然村的统称)为了维护华侨利益,经批准成立“台山华侨协会山格分会”(图41)。选出马锡三为主席,马普德、马政鸿、马政年、马为则、马厚政,马聘政等为委员,并集资建造一幢三层会址(俗称华侨楼)。这是我国民间第一个华侨社团组织,他们与封建势力开展合理斗争,破除迷信,兴学育才,举办公益事业,深得当地侨群的拥护。会址於今仍然存在。

    台山华侨协会为了扩展会务,乃於1931年6月1日召开台山海内外会员恳亲大会。是日,来自海内外的会员代表喜气洋洋地欢聚一堂。到会者1000余人,青年会礼堂挤得水泄不通,後至者只得鹄立门外。这是协会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盛会,与会者热情洋溢。会议由华侨协会执行主席伍必由主持,讨论发展实业,集股投资开发那扶养殖场,壮大经济,以发展华侨协会的自身建设。

    1934年6月15日,台山华侨协会举行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伍必由、李月天、黄利民、黄夏声、叶采南为执行委员,马华轩、朱光赞、马佳政为候补执行委员。会上讨论修改和通过了海外华侨协会的新章程。章程共廿三条,确定了华侨协会的性质、宗旨和会员的权利、义务。

    随着协会的健全和发展,於1935年4月15日,召集全体职员开会,具体研究筹建会址。会上推选执行委员黄夏声为筹建会主任,负责筹款事宜。采取集腋成裘之法,动员每个会员义务性向本会捐助双毫银7元,为筹集资金兴建会所之用。翌年3月,黄夏声、黄贤熹等前往缅甸仰光、马来亚和南洋其他各埠以及美国、加拿大发动华侨募捐,受到台山海外各界华侨的欢迎和积极支持。加拿大华侨黄景耀带头捐资700港元,其他华侨也纷纷解囊乐助,爱乡之情表於行动。至1936年12月止,共筹募双毫银一万多元。选择台城西安路23号(现改7号)建置一座四层共300多平方米的楼房为协会会址,并购置了一批办公用具。

    1937年9月22日,日本侵略者第一次空袭台山。台山华侨协会积极做好抗战救亡工作,除了接待回国参军参战和参加抗日救亡工作的华侨之外,还动员海外华侨、归侨、侨眷支援抗日前线。1943年3月3日,日军占领台城,华侨协会被迫停止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後,华侨协会又恢复活动,开展工作。1946年3月,协会召开全体会员代表大会,选举黄发文、黄夏声、李日天、黄利民、李铁旦为执行委员,并加以健全协会的组织机构。是年6月6日,协会召开执行、监察委员联席会议,通过恢复各乡华侨协会分会的决议,促使各乡华侨协会健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