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
栏目:台山姓氏源流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1/19 10:59 

    一、冯氏之起源及繁衍

    据《尚书》载: ( 冯氏 ) “系出姬姓,毕公高之后,食采邑冯城,因而命氏。”

    考冯氏之始源,姓出于姬,是周文王之后代。周文王是黄帝轩辕氏之后也。

    周文王姓姬名昌,建立周朝,开姓氏。

    文王之第十三子毕公高,奉命守冯城,司郡始平,因以冯为姓。冯城是北平龙城之旧地,即今河北省以北一带。

    自毕公高开创冯姓,以后子孙繁衍散居四方,未能详细考查,但有些后代仍以毕为姓,如魏封有大夫名毕万,今香港有毕氏宗亲会等。

    由于世次渐远,子孙众多,人才辈出,未能详尽记载。但有众所周知的冯姓人物:晋时有冯妇者,善于搏虎;战国时,有《冯媛客 孟 君》的故事;汉有冯唐,语曰:“冯唐有济邦之才,一生未遇”之叹;东汉有冯异,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辅助光武帝建立东汉,被封为“大树将军”、“武津侯”。到南北朝,有冯跋在后燕做大官,适逢后燕内乱,后燕国卫慕容熙被养子高云杀死,自立为王,群臣不服,公推冯跋为主,建都昌黎 ( 今属热河朝阳县一带 ) ,随即位,称天王。并发诏书:陈氏代姜,不改国号,今仍用国号为燕 ( 历史上称北燕 ) 。改元太平。时是南朝东安皇帝五年 ( 公元 402 年 ) ,在位二十一年,跋公因病危,托位于弟冯宏,改元太兴,拒绝北魏招降,成为北方被五胡统治的唯一汉族政权 ( 冯跋是辽西长乐县汉族人 ) 。过了七年,北燕被北魏拓拔氏灭其国 ( 立国共二十八年 ) 。冯宏公奔高丽 ( 今朝鲜 ) 。侨居六年,宏公派其子冯业带三百人浮海入粤,以番禺为家,时是宋元嘉十四年 ( 公元 437 年 ) ,宋元帝封冯业为新会郡太守,怀化侯,享世袭。

    因此,广东冯姓是王裔,冯业是广东冯姓之始祖 !( 注:这里是南北朝时之宋 )

    业公之孙冯融,袭罗州 ( 即冈州 ) 刺史,他能以礼仪威镇其俗,吸引文人相为诗歌;其子冯宝受陈朝封为高凉郡太守 ( 阳春、电白一带 ) 。后来宝公与电白越族冼氏女结婚, ( 冼原是洗,一字二音,后为避混肴,才改为冼 ) 。冼氏夫人能胜任政事,又能善用武功,助宝公处理一切郡务。冯宝公与冼氏夫人坚持维护越汉两族人民的团结、亲善,又以不摘地方割据为原则,并作为一条家训。冼氏夫人经历了梁、陈、隋三朝代。

    隋朝初立,政权未到岭南,各郡无主,公推冼氏夫人为“圣母”,保境安民,后人感其德,立庙祀之。官府拨尝产,四时祭祀。今高州、电白皆有冼夫人庙。陈朝封冼夫人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隋文帝追赠冯宝公为广东总管、谯国公,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并置幕府发印章。

    到了隋末唐初,有冯盎者,出生于电白县,是冯宝之孙,隋朝拜他为高州刺史,后授金紫光禄大夫兼汉阳太守;他从隋炀帝伐辽东,升为左武卫大将军。隋亡后,冯盎走回广东,执行原来职守。

    盎公生子三十人,皆为守牧之官。那时广州以南之州县,皆是冯姓人守管。当时有很多人劝盎公效赵佗称王。但他却说:我五代皆在广东,享受皇恩玉帛,遵循家训;不摘割据,惟我敢违 ? 他还平定了割据粤北的高法澄等人,使整个广东平宁,人民安居乐业。

    武德五年 ( 公元 622 年 ) ,他以粤地献唐,唐高祖封盎公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吴国公,寻改越国公,赠左骁大将军、凉州都督。自此,宗枝繁盛,开大族。

    传至十五代有冯元者,字道宗,谥章靖,北宋祥符戊申年赐进仕,官居户部侍郎;赠尚书。因他忠孝节义,被选人广东乡贤。冯元公生子漓,漓公生二子,长大郎;次二郎。大郎生二子,长玄英,次玄雄,皆迁古冈州 ( 新会 ) 开族;二郎在鹤山开族,从此分房,另立族谱。

    十八世祖玄英是大郎公之长子,生四子:长畿,次黼,三宣,四乔。乔祖即宁邦公,明朝进仕。玄雄是大郎公之次子,生子槐,字树德,号台生。槐公生五子:长锦,次铨,三统,四奇,五翼。二十世祖铨,是槐公之次子,字南达,享世袭。生五子,长仲朔,次仲明,三仲瑜,……铨公定居新会古劳里。

    自冯盎公在广东开大族,高凉、新会两郡住着很多冯业后代的人。到了南宋高宗绍兴元年 (1131 年 ) ,发生了“南雄失妃”事件,南雄始兴县牛田坊的人纷纷南迁,他们知道古冈州滩涂千里,沃野无边,有利于开发,遂大批南雄人到来此地,与当地人共同开垦,发展生产,无分彼此,建立深厚的感情。不论冯姓人和其他姓人,大家安居乐业。所以今日五邑之人,大多数是从南雄迁来定居的。

    是冯业始祖浮海人粤,传至二十世冯铨公止,历时 828 年,那时南宋理宗宝庆年间,有冯铨之长子,名志仁,号仲朔,官居岭南太守兼工部尚书,驻守古冈州 ( 今新会 ) ,当元兵南下时,他坚定不移地维护宋室。及至“崖门失玺”宋亡,志仁公不甘降元,乃携眷迁乌洞, ( 今广海 ) 隐居,建立双门村 ( 现在的广海镇临田管理区双门村 ) ,广海始有冯姓,志仁公是广海冯姓之始祖。

    二、台山冯氏来源及迁徙情况

    台山冯氏由冯业人粤起,经过八百多年的繁衍,住在古冈州的冯姓人已是很多。在明朝孝宗帝弘治十二年 (1499 年 ) ,古冈州先后划分为四个县,即新会、新宁 (1914 年改为台山 ) 、恩平、开平。这四个县因地缘关系,惯称为四邑。

    而在四邑定居的冯姓也分布各处:如业祖之十九世孙宁邦公的三个儿子,长帅卫居新会中浦乡;次帅靖居开平那竹;三帅杰居沙涌,后迁居犀岗沙富。

    自宋亡后,志仁公 ( 生二子:伯英,伯盛皆在新会去世 ) 带着四个孙:叔元、叔亨、叔利、叔祯,南迁广海隐居,建立双门村,历元明两个朝代,已是四百余年,在此期间,子孙繁衍,人数有四百多丁。至清朝康熙二年 (1660 年 ) ,清廷下令迁移矬洞一都,经过三年才批准回乡。在迁移逃走时,有数百人逃难,到了回来时只有十八条网巾,即只有—卜八个成年人回来。在迁移时,有叔祯祖一房,在阳江三汊定居,至今日其后代分布在三汊、闸坡等地。康熙十八年 (1680 年 ) ,冯怀远将军有庶子五人在顺德九眼桥定居,后来分布在龙江、大良等地,他的三世孙道璋迁入广海城冯屋巷居住 ( 冯屋巷是清廷给冯怀远将军的封地 ) 。

    新宁县建立之前,已有冯姓人在今日之北陡镇的大步头、那琴五堡、寨门等地定居,这里的人数较多。还有那扶、小江等地也住有冯姓人,他们是由恩平迁入来定居。

    明末,中浦房帅卫公之孙八将祖由新会迁来端芬,建立大岭村定居。后有帅卫公之五世孙兆敬迁入端芬大田尾居住。康熙二年迁移前,有帅靖公之孙授恩祖及儿子维风由那竹迁来广海石栏居住。维风生三子:运璋、运举、运宏,迁移时,他们迁往台城避难。迁移后,维风公之孙,启升、启龄、启发、启伦、桢进等人又从台城迁回石栏村、双龙村居住。只有启日在台城西街故居不迁。

    乾隆年问,石栏村有三房迁出:桢行祖、桢裕祖迁往广海镇临田村龙美里居住。桢恩祖迁往广海镇水垅村居住。

    犀江房分迁:

    帅杰祖之八世孙观成公之后代:宗慕、永原、思猷等,在迁移后,由那竹迁来广海镇临田北头居住,还有思能祖迁来广海镇大;洋村西头居住。另外,沙栏镇那开村,海宴镇永宁村的冯姓,不知何时迁入。

    广海城建立之后,新会、开平先后有冯姓十多户迁入定居,其中有洪译由新会迁入桔子巷居住。今据《浮石志》载:浮石二坊和七坊,共有十五户冯姓,共六十七人。

    民国十五年 (1926 年 ) ,台山剿匪时,因匪患,中兴堡 ( 今日之广海镇大洋、临田两个管理区 ) 有三十多户冯姓人,赴南洋谋生,今日在那里,已经繁衍开族。

    南宋绍兴元年 (1131 年 ) ,因“南雄失妃”迁移,由牛田坊九。十七户、三十四姓 ( 其中冯姓有八人 ) 联名呈请官府批准迁行,以后陆续南迁,迁入台山的人很多,但冯姓之人不知定居何处 c

    冯姓人在台山之分布,有一个特点,由端芬以南至北陡、那扶都有冯姓人居住,所以广海是冯姓居住的中心点 c 清朝乾隆年间,御赐状元冯成秀往海宴修筑大成围,路过广海时,他指示冯姓在广海城建大宗祠——冯元翁祖祠,作为台山冯姓的聚集之家,定每年正月初八日祭祖,全县冯姓派代表到来领胙肉。后来组织了广东省冯姓自治联合会台山分会,会址也设在冯元翁祖祠内,并又以冯姓各房派款开办一所学校,名为培元小学校,为补充公立小学之不足,该学校也以祖祠为校舍,作为培养冯姓人才之所,另又在台城昌隆街,建有“武津书室”,为方便冯姓子弟读书和赴考之需要 ( 当时的冯姓学子,每逢到“学宫”考试,是食宿于“武津书室” ) 。

    冯姓人居住分散,人数有多少,未能统计,实为憾事。

    本文作者简介

    冯璃廷,男, 1921 年出生于广海镇大洋村一个四代教师的家庭。其祖父以古语“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儒者半为农”作为家训;又以“春树山房”之名为藏书之处,因几代藏书,各类书和卷帙艮多,为其后来写作及编书提供很好的条件。作者从事教学工作 40 年, 1982 年退休。退休后从事编著著作,计有《教学心得》、《蔼廷丈存 ) 、《蔼廷诗联集 ) 、 ( 简明帖式 ) 等书。一九九 O 年以后,撰写 ( 台山掌故纪略 ) 、 ( 台山平匪录》,在海内外乡亲的支持下出版了,供不应求。今又著有《陈祝三匪帮覆灭记》一书,将于近期出版。此外,还有文章在加拿大和新加坡发表。一切著作,以史实为本旨,至于荒诞无稽之谈则不写。

    冯艺儒,男,广海镇大洋村人,生于 1954 年。高中毕业后,干过农村宣传文化工作三年。后从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业余时间酷爱文学创作,喜赋诗联。近年拜台山市离休干部、美国华侨自由作者陈中美先生为师,继续研究文学。从 1992 年开始,向报刊投稿。已在江门市、台山市的报刊、侨刊、文艺杂志发表作品,达 10 万字。 1994 年获台山文化局春节征联大赛,二等奖; 1995 年获台山文化局春节征联大赛三等奖; 1996 年,获“黄浩川文艺基金”三等奖。


原作者: 冯蔼廷 冯艺儒


上一篇:邓氏
下一篇:叶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