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市图书馆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拥有丰富的地方文献和侨刊等特色馆藏资源。这些文献及侨刊记录了台山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为更好地服务读者,提升地方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我馆公众号现开设“特色馆藏”栏目,将分期推出一系列地方文献和侨刊等特色馆藏的推荐书目。欢迎广大读者到馆阅读,尽享宝贵资源!

《台山华侨建筑》
编著:谭楚明
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
索书号:TU-862.654/T18
馆藏地点:台山市图书馆东座三楼地方资料库房
作者简介:
作者谭楚明是土生土长的台山人,他热爱侨乡文化,对拍摄侨乡建筑非常用心与痴迷。他历时20年走遍台山数百条村落,拍摄侨乡建筑照片207453张,又深挖建筑背后感人的侨故事侨历史,撰写了52000多字研究文章。20年的投入和研究令谭楚明成为一名资深的侨乡建筑研究专家,他可以“火眼金睛”区分侨乡建筑类别55种,对每个镇、每条村的碉楼、洋楼烂熟于心,如数家珍。
推荐理由:
台山市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号称“海内外两个台山”,多达180多万华侨华人遍布世界百余个国家和地区,比台山市目前93万人口还多。根据统计,台山现存超过10000多幢碉楼、洋楼等近代华侨建筑,风格多样精美,按照用途大致可分为碉楼、西式别墅、骑楼、公共建筑四类。侨史专著《台山华侨建筑》是台山市目前最齐全、最深入、最详细的侨乡建筑图片及解说集。
广东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柯广宁表示:《台山华侨建筑》的价值绝不仅止于建筑学意义,更在于字里行间所透露出华侨华人历史人文精神;在侨乡台山广大的城乡,一座座雕梁画栋的旧宅民居、一栋栋中外合璧极具风情的西式别墅,合成了一部生动真实的台山华侨史,也是近现代华侨华人爱国爱乡的历史见证;海外华侨最是难忘故乡情,在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体系中,“光耀门楣”“衣锦还乡”是海外游子艰苦奋斗的最大推力,家是游子寄思的最小单位,故乡的老屋大厝、街头的祖庙祠堂都成了他们最有温度的给养;台山华侨建筑研究大有可为,《台山华侨建筑》的出版意义重大可喜可贺。
作品简介:
全书以台山17个乡镇的华侨建筑为研究对象,按照用途划分为碉楼、西式别墅、骑楼、公共建筑四类。通过建筑立面雕刻、混凝土工艺、防盗构造等细节展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结合华侨家族史追溯建筑背后的文化交融现象。书中特别设置"建筑与乡愁"章节,通过35个典型案例解读华侨建筑作为乡愁载体的历史价值。
《台山华侨建筑》使用图片1700多张,撰写图片说明13000多字。该书主要遵循寻访名人祖居、追寻名人足迹等宗旨突出侨乡建筑的独特美丽与感人故事。谭楚明真诚呼吁:台山华侨建筑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融汇的时代魅力,从书中跨度20年的真实图片影像领略到华侨建筑技艺,也能回味建筑年代中的艺术构思,背后的社会与人文变迁及文化传承。愿此书能成为连接过去台山先辈与新生代华侨的桥梁,让更多同胞由台山华侨建筑了解台山辉煌的过去,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焕发新质文化魅力,让后人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岭南独有文化遗产。
精彩书摘:
笔者认为拍摄华侨建筑,起码有这些价值:
一是文化价值。台山是著名侨乡,华侨建筑作为华侨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长期以来,与台山的环境融为一体,成为侨乡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亦具有独到的美学价值。可以说华侨建筑是台山人的传家宝。二是历史价值。“空楼非一夕,草木知春秋”。华侨建筑作为侨乡文化的“固体雕塑”,反映了特定时期华侨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具有不可多得、不可复制的独特作用。三是宣传价值。通过图像的展示、流传,发掘华侨建筑的价值,引起各方重视,加深对其丰富内涵的了解,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延续其生命力。四是遗产价值。“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华侨建 筑的使用年限已到,随时有倒塌的可能,我们拍摄的相片,可以为即将消失的华侨建筑留下永恒的印记,为后人留下一笔精神财富。否则,有可能“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
——摘自:《台山华侨建筑》第336-3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