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谈心得】加强人大制度理论和基层实践创新 不断提升理论研究能力和水平
栏目:人大新闻   作者:台山人大常委会 发布时间:2023/08/18 10:16 

【作者谈心得】加强人大制度理论和基层实践创新 不断提升理论研究能力和水平


《设立人大代表建议“微实事”办理工作机制的实践与探索——以台山市人大常委会实践成果为研究视角》一文先后获评广东省、江门市2022年度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作者苏玉霞同志在江门市人大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工作交流研讨会上分享了开展理论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加强人大制度理论和基层实践创新

不断提升理论研究能力和水平


苏玉霞


人大理论研究是一项综合性、逻辑性、创造性很强的工作,研究人员既需要有丰富的人大工作经验,还需要有较为完善的知识储备,更需要有伏案笔耕的耐心和毅力。基层人大干部如何提升理论研究能力和水平?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科学选择符合基层人大的研究课题


一个好的选题,是人大理论研究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前提和基础。笔者是一名来自基层的人大干部,基层人大的理论研究通常局限于研究团队力量缺乏、理论水平不高、数据收集不广泛,因此研究的侧重点应该从本地工作实际出发,以实实在在的基层工作实践、大量的工作经验为研究素材,对人大制度、人大工作更好地进行系统研究和理论探讨。所以笔者在选题时就侧重于将工作中的成功工作案例进行深度探讨,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从我国人大制度的发展历程看,许多具体的制度和办法,都是先从实践创造出来的。笔者的论文选题以台山市人大工作成功案例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台山市人大常委会的实践案例“设立代表建议办理专项资金,推动民生微实事落地见效”所体现的现实意义、实践经验、实践成果、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对策与建议等方面进行研究,对该案例的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进行深度探讨。该案例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工作流程成熟,工作素材丰富,切合当前人大工作发展方向,对探索如何提高建议办理“两个高质量”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课题要能推动理论研究成果实践化


理论研究成果最大的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这也是检验理论成果质量的重要标准。笔者在做课题研究时,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着眼点,力求课题研究必须走在时代的前沿,以理论创新为支撑,跟紧时代脉搏,重点围绕新时代对人大工作的新要求开展研究。笔者研究的案例入选了第三届广东省县乡人大工作创新案例,为我省基层人大加强履职能力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该案例的实践成果是明显的,具体表现在:一是实现机制创新和实践成效高度融合,台山市人大常委会结合自身实际,聚焦代表建议办理“盲区”,主动开展“自选动作”的实践探索,以创新举措走出建议办理新路径。二是实现社会效应和实践价值高度融合。在台山探索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江门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市范围内推动开展“代表提、政府办、人大督”的民生“微实事”工作。今年,广东省人大也拟将在全省推广民生“微实事”工作机制,现阶段正进行深度调研。三是实现政府决策与民意民愿高度融合。台山市人大常委会经过六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形成了群众有参与、代表有发声、申报有条理、建议有转化、评估有依据、验收有程序、资金有落地、项目有成效的完整的代表建议“微实事”办理工作机制,以小到大、以点带面,产生“微实事”建设带动“大项目”落地的连环效应,达到不仅是“小民生”赢得了百姓“大民心”的效果,还有效提升了代表的履职信心和内生动力。这是人大工作中理论创新带动实践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

三、立足本职,以学促干,不断开阔理论研究工作视野


近年来,各级人大对于乡镇人大工作规范化建设、人大代表能力建设、人大干部责任担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基层人大工作多年,以往很多的经验积累都是以工作实践为主。如今在工作中更注重于理论与实际结合,通过加强对人大制度内涵、国家权力机关体系、人大代表作用、人大自身建设等方面的理论学习研究,从而把握好正确工作方向,紧贴工作实际,抓住关键,勇于探索,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结合创新;并通过基层大量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上升为制度规范层面,探索适应新时期人大工作发展的新规律,以保证创新成果的科学严谨。曾看到一篇文章说人大理论研究工作者必须要具备两个方面的素质:一是要热爱人大理论研究,对人大理论研究要有执着的追求;二是要克服浮躁心理,全心全意地钻进去,老老实实地干事,兢兢业业地工作,这样才能够出成绩、出成果。对此深有同感,基层人大工作者只有立足本职工作,守正创新,以学促干,才能不断开阔理论研究工作视野。



最后,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理论学习要有的境界为共勉:理论学习贵在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在学习和实践中“众人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