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大历史观
栏目:学习园地   来源:机关党建研究 更新时间:2022/02/11 10:01 

作者:王懂棋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其中一个伟大的贡献就是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历史观,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大历史观立足时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提供不竭动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源泉。

建构贯通本土历史、文化、传统的主体史观

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指明了解决中西、古今两对矛盾的路径和方法,指出以中国为中心的研究方法。他批评一切以外国为中心、作留声机、机械地生吞活剥地把外国的东西搬到中国来、不研究中国的特点的研究方法,强调我们研究中国就应该以中国为中心,把屁股坐在中国身上,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事实上,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回应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整体性危机,中国共产党建构了一套贯通本土历史、文化、传统的主体史观,强调历史绝不是抽象的、从外部输入的关系式,而是客观存在的历史联系。不研究中国的特点,而去搬外国的东西,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也充分证明,如果以西方的历史发展进程为模板,或以自己对西方历史进程的理解来预测非西方国家和社会的演化路径,实际上否认了各国民族文化和历史经验在政治发展中的重要性。西方中心论下史观的逻辑起点认为中国道路完全是被动适应西方,缺乏历史主体性与内生的现代化动力。这种西方中心主义视角往往机械地套用西方文明内部的学术框架来解释中国历史与中国革命,对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与内在运行转化机理体现出极大的不尊重和不理解。

放眼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建构中国主体史观的过程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坚持实事求是的过程。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毛泽东同志再次号召同志们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每一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来, 强调这个责任是担在我们的身上。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今天,我们回顾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赓续传承了中华文明,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观察改变国家命运的工具,建构了贯通本土历史、文化、传统的全新主体史观,找到了中国文化再生再造的新路。这一大历史观立足内、贯通外,注重本来、吸收外来、开创将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在这一大历史观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从实际情况出发,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找出周围事变的内在联系,作为党行动的向导,将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

建构贯通知识和方法、问题和价值的动态史观

历史观是对历史本体的一种整体性的哲学把握。历史观建构中都会面临的一对基本矛盾是:无时间性的纯粹概念和有时间性的人类历史之间的关系。两者的不同理解导致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差异,两者的割裂又势必导致知识和方法、问题和价值的悖离。中国共产党的大历史观建构了贯通知识和方法、问题和价值的动态史观。

传统哲学研究者往往把历史看作是在时间中运行的、变化的客体。这种思维方式没有充分看到历史行动中人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在理论逻辑上必然带有两种倾向:其一,把历史的未来看成是先定的、预成的;其二,把历史的未来限定在超然的逻辑框架中,人们望着这个终点无事可做。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绝不是概念的逻辑运动,而是把人作为对象化外部世界的出发点和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来说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这就是说,对象成为他自身。也就是说,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人是有生命的自由存在物,是具有自我意识的能动存在物,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与现实世界建立起来的对象化关系呈现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在和未来。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认识的历史既内含着可被认知的客观规律,又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它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的思维着的意识来说,又是它的被理解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至此,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揭示和证明了人类社会领域中的历史必然性,把它描述为一个客观的运动过程,把它描述为人的自为性、目的性和超越性的过程,描述为实践主体将客观与主观、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结合起来的活动。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超越了传统哲学的知识和方法两分法,超越了问题和价值的分割,在过去、现在、未来历史中建构出一种按照满足人的需要的可能性、依据人的存在及其活动的目的性、理想性和未来性与对象世界建立起来的真正属人的关系,为对象世界的意义整体找寻了一个真正的逻辑起点。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深刻指出资本逻辑主导下的世界普遍交往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离与异化,加剧阶级矛盾。在此背景下,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人民作为历史本体。毛泽东同志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深刻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

中国共产党是人类历史上以人民为历史本体进行实践创造的政党,强调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建构了一套贯通知识和方法、问题和价值的动态史观,把人民作为历史本体进行整体性的哲学把握,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从现实的、具有社会特质的个人出发,提出了人民主体性的国家建构思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自觉坚持国家治理的人民主体性,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人民、依靠人民和为了人民的特质和优势。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发展、人民立场放到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做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终结一切历史虚无主义。

建构贯通中国与世界、内部与外部的全球史观

中国共产党的大历史观是一种总体史观。该史观既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立场上,完成对中国5000多年历史文化的承接,包容、动员、统合社会各阶级的政治德性,运用通变之道,完成各社会力量的革命性整合;同时,又站在中西方文明对话融通的立场上,深刻洞察世界发展趋势,全面审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掌握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运行规律。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理论叙事的基本历史语境。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在马克思理解中,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不是脱离直观和表象的纯粹思维运动的产物,也不是脱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各自发展实际的人为产物,而是立足于以往历史、现实世界和未来世界的对象化关系基础上展开的。

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在世界历史的生成过程中,一方面,世界普遍交往带来的资本增殖与世界文明进步之间保持了历史的同一性;另一方面,世界普遍交往带来的资本增殖与民族国家维护其文明现状之间出现了对抗性或矛盾性。针对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马克思强调通过人类主体的创造活动不断打破既有的状况、越出自身存在的既定范围去努力改变世界、创造世界,真正解决了人从何处来”“人是什么人往何处去这些关乎人类命运的根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贯通中国与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为世界历史发展,为引领世界普遍交往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从根本上超越了资本逻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史观,为世界历史发展提供新的格局、价值和方法。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互利共荣、协同发展的共同体格局,强调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世界普遍交往提供新的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蕴含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体现着亲仁善邻、兼爱非攻的历史传承,内嵌了和衷共济、协和万邦的传统智慧,秉持了和而不同、立己达人的和谐理念,彰显了弘义融利、扶危济困的道德操守。这些价值观的融入和倡导,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蕴含人类共同价值,从本质上超越了以往任何阶级尤其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狭隘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站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道义制高点上,立足人类整体利益看世界,把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人民的共同和根本利益结合起来,提出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超越了一国一域的狭隘范畴,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主张世界是人类共同的世界,倡导在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文化形态等多样性的前提下,追求世界各国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它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

结语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关于政治报告讨论的结论时指出,一九二一年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就改变了方向,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改变了方向。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当代最有吸引力的历史性实践并构成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社会现实的情况下,深刻阐述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大历史观正当其时。

中国共产党的大历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历史观,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引下,它立足主体史观,贯通本土历史、文化、传统;立足动态史观,贯通知识和方法、贯通问题和价值;立足全球史观,贯通中国与世界、内部与外部。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作为自为性、目的性和超越性存在的人及其未来发展置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予以哲学观照,把人类历史生成着的超越意识、自由意识和未来意识纳入现实活动中作出实践理解,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的指引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教授】

来源:《机关党建研究》2021年第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