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由台山制药厂、台山化工厂技术人员研制出的化学试剂苦味酸和胃药主要原料超微次硝酸铋,经有关部门检验,认为化学试剂苦味酸是国内尚属空白的化学试剂新产品,而胃药主要原料超微次硝酸铋是国内首创的新产品,两个产品均填补了当年国家空白,被评为广东省优质产品,超微次硝酸铋更是被评为部优质产品和省优秀新产品。提起这段历史,台山人都引以为豪。
1918年,台山首家私营制药工业企业——刘得之成药社在台城西荣街23——29号建成,该企业生产六和茶、清火散等中成药,很受群众欢迎。建国后,台山商业部门从各中西药店抽调一批老药工组建了台山新药业西华联合制药厂,生产中成药和红药水、紫药水等医药产品。1958年4月1日,刘得之成药社与新药业西华联合制药厂合并组成台山制药厂,继续扩大生产,除用传统方法生产原有产品之外,还开发生产中成药、腊丸、糖浆等系列共30多个医药品种,生产的产品全部由广东省医药公司统购统销。以后,台山的化工工业象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共建起了5间化工工业企业,生产海肥、细菌肥、“六六六”农药等农用产品,硫酸、过磷酸钙、氯化钠、硫酸锰、钨酸钠、锡酸钠等化工产品,呈一派兴旺之势。
到了1962年,由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政策,对有关企业采取关、停、并、转措施。因此,台山有的化工企业被关闭,有的并入台山制药厂。1963年,广东省医药公司因行业整顿而停止收购台山制药厂的产品,这一突然转变,使台山制药厂面临停产状态,台山制药工业陷入困境。
为了另辟途径寻求发展,挽救濒临“死火”边缘的台山制药厂,该厂发挥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于1963年转产当时市场紧缺的化学试剂。李甲先、朱超林等技术人员日以继夜进行反复试验,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创造出当时在国内尚属首创的离子交换工艺,成功地生产出化学试剂甘油、甲醛两个产品,其中甘油被评为广东省优质产品。由于产品质量优良,畅销全国,使企业在困境中获得了生机。甘油和甲醛这两个产品一直久销不衰,成为企业的支柱产品之一。
1964年,李甲先、朱超林等技术人员又马不停蹄,继续探索,研制出试剂苦味酸。这个产品当时在全国也属空白。苦味酸化学试剂是全国225种重点化学试剂之一,是用于制作红光硫化黑、酸性染料、照相药品、炸药及农药等,并广泛应用于医疗上,用作外科收敛剂,还常用于有机碱的离析和提纯等等。产品投放市场后,不但畅销,而且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台山制药厂是全国定点生产苦味酸化学试剂的企业。苦味酸成为台山制药厂的主要产品,并长盛不衰。1985年,苦味酸被评为广东省优质产品。
由于苦味酸有爆炸性质,除生产上必须做足安全措施外,还需考虑运输安全问题,尤其是铁道运输的安全问题,如按爆炸品运输,火车必须是专列。另外,当时运载苦味酸的车辆不准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市区。这样就制约了苦味酸的应用和发展,从而影响了台山制药厂的经济效益。台山有关部门积极向上级反映和解释,1965年初,广东省化工厅、省公安厅和台山县公安局联合组织工作组来到该厂作专题调研试验,随后还把苦味酸拿到台山附城西华山现场试爆检验。经过一系列测试,测得该产品含有水份3O%,可作为易燃品而非爆炸品运输。这些试验数据后被国家铁道部采用,并列入铁道安全运输规则。这样,解除了对苦味酸的制约禁令。
由于台山制药厂生产的苦味酸填补了国内空白,1965年7月1日,经省经委批准,台山制药厂改名为台山化工厂。1966年,中央和省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专程前来台山视察台山化工厂,见到该厂只是几间街道旧式厂房,生产设备较差,而生产出全国空白、质量优良的苦味酸试剂,敬佩地称赞:“台山人真是非同凡响,山沟里也能飞出金凤凰。”
这项成果还引起国家经委、省化工厅的重视,1968年合共拨款28万元,在台城镇南郊(现南门路)沙滩上兴建新厂区,扩大生产苦味酸,1969年投生产,1970年,省化工厅调拨一台1.5吨康尼许氏式旧蒸气锅炉给台山化工厂,使该厂从此告别煤炉灶,实现蒸气化,而且各种生产设备也不断更新,化工产品也逐步增多。后来,该厂把旧式蒸气锅炉改为4吨的沸腾炉,并逐年增添一批先进的现代设备,使企业设备逐步趋向先进化、现代化。1973年,该厂成功研制出钛白粉,跻身国际市场,开创了该厂出口创汇的历史。1974年,又开发了一批新产品,其中无氰电镀DE添加剂,并于1982年成为台山第一批荣获广东省优质产品称号的产品之一。
次硝酸铋是治疗胃病的主要原料药,起中和胃酸和收敛作用,对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腹泻有特别疗效,又可以外用于轻度火伤、溃疡及湿疹等制剂原料药,也可为制造其他铋盐原料。1979年,厂长、高级工程师李甲先眼光独到,认准该项目是兴厂发展的当家产品,他千方百计依靠厂的技术力量,主持开发出次硝酸铋医药原料产品。经过攻关小组的艰苦努力,产品终于开发成功。
该产品虽然销路很好,但是,它的粒径为50微米,粒径过大,影响了医疗效果,而当时荷兰的这种产品粒径仅为4微米,为此,李甲先继续攻关,一次又一次地试验。通过改革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进行反复试验,不断在投料速度、相配比度、酸碱度等方面寻找最佳方案。1987年10月,李甲先独创了一套微粒结晶工艺,使次硝酸铋的颗粒直径由原来的50微米降为3一8微米,制成了胃药主要配剂原料超微粒次硝酸铋,经省、市医药检验部门检验,认为这是国内首创的新产品,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填补了当年国家空白。这个产品不但成为广东省优质产品和优秀新产品,还于1988年被国家医药管理局评为优质产品。
1984年,台山化工厂增挂台山县新宁制药厂牌子,实行两个牌子,一套人马,成为集化工制药于一体的企业。
台山化工厂由于超微次硝酸铋这个产品的拳头带动作用,企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化学试剂、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三大类270个品种,其中:化学原料药59个,化学药制剂47个,化学试剂153个,化工产品11个。该厂生产的钛白粉、硫代硫酸铵、硫酸锰、次硝酸铋、酚酞7种产品曾打进国际市场,为国家创造外汇。生产的医药原料氯化钠、次硝酸铋和化学试剂甘油、钼酸铵、苦味酸、氯化钡以及无氰电镀DE添加剂7种产品获广东省优质产品称号;氯化钠、次硝酸铋评为国家部优产品;双氯灭痛原料药获全国抗炎免疫抗衰老药物优质银奖。该厂是台山市获得省级以上优质产品最多的一家企业。
台山化工厂发展成为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既生产化学试剂,又生产医药原料,1993年工业产值达5518万元的国有企业。
1997年1月1日,台山化工厂由全民所有制转为职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2005年6月24日,经改制为台山市新宁制药有限公司、台山市化工厂有限公司,继续生产医药、化工产品。目前,苦味酸和超微粒次硝酸铋等产品依然是该公司的拳头产品。该公司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依靠强大的科技团队,不断地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使企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并创造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位于台城南门的台山制药厂原址
位于台城西荣街23——29号的刘得之成药社原址
化学试剂苦味酸
超微次硝酸铋(现名:碱式硝酸铋)
高级工程师李甲先(右)接受本文作者采访
编审:陈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