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岗村是台山市赤溪镇田头的一条自然村,约200多人。在南峰山以西,背靠婆髻山、锅盖山两座高峰。狮岗河,有大浚河从村的左右边穿流而下。与石峰村、杨梅郑村左右边相邻。村前有一口大鱼塘,面向白霄盆地和一望无际的茫茫南海。是一块靠山面海、雨量充足的“鱼米之乡”。 狮岗村虽然地处优越的自然环境,但在解放前,却是赤溪半岛最穷的小山村。只有十来户人家,几十口人,住着林姓、潘姓两姓人家。因为该村居民是在清咸丰年间“土客械斗”平息后迁入的,土地掌握在地主、富农少数人手上,贫农只好租种地主田地耕种,受人剥削。农闲时,要出去打短工、上山砍柴、摘叶、割草、烧炭来维持生活,直到解放后,才分得田地,过上好日子。改革开放后,这里也与别处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建起了小洋楼,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 狮岗村流传着几个有趣的故事:据说狮岗村村名来源于狮虎争雄的传说。狮岗村背扶山叫狮岗,住着一群狮子。狮岗村右边的山叫虎山隆,住着一家老虎。狮虎两王常因领地之争而互相打架。后来,狮子越来越多,狮岗住不下了,便迁居到田头村背后的狮山居住,狮岗得于平静。不知过了多少年,才有人来此地开发居住。由于建村于狮岗小山前,便起名为狮岗村。笔者有感于狮岗村名的来历和客家人迁入狮岗村的生活经历,写了一首诗;“狮在坡岗虎踞峦,昔时大战互相蛮。两王携手联和日,狮子移居别处湾。客属亲朋响廷召,男儿妇女垦荒山。艰苦奋斗百多秩,终为鱼肥稻椒颜”。 以前,狮岗村东面山地有一座“烈女坟”。据清末赤溪同知金武祥在《赤溪杂志》引《新会县志》记载:“赵末娘海宴人,适冲金陈以安。元至正十二年,夫妇避寇至铜鼓村,夫为海寇麦秀实所杀。赵匿山林中,寇搜获之,美其色,逼之归,赵以箭自刺而死”。有资料显示:元末,赵末娘幼时,母亲年老多病,末娘待奉榻前,煎药灌汤,不离左右,十分孝顺。长大后,嫁给冲金村陈以安为妻。未娘娴雅、贤淑,举止端庄,夫妻俩情真义长,十分恩爱。他们勤劳俭朴,共建美好家园。元至十二年,战乱频繁,盗贼四起,烧杀抢掠,危害社会。一次,闻说海盗打劫冲金村,末娘与丈夫逃至铜鼓村躲避。不料铜鼓村亦被海盗洗劫,丈夫陈以安被不幸被海盗所杀。藏匿山林之中的末娘亦被海盗搜获。海盗见末娘年轻貌美,欲劫回贼巢做压寨夫人,末娘深知匪徒之意,不甘落入贼窝,遭其蹂躏,在途中,寻机以箭自刺而死。山野之村,有如此刚烈奇女子,可歌可泣。为其忠孝、节烈之举,人们将她安葬于狮岗村东侧,并在殉难的地方建庙祭祀。明代诗人梁临有诗赞她忠烈曰:“君厄凶狼度不逃,妾身妾命比鸿毛。血凝白刃千年艳,名压青山万古高。故国杜鹃愁草树,沧溟糟卫怨波涛。他年太史求遗迹,未必无人为显褒”。可惜的是,由于历史的久远,加之战乱、灾荒连年,人们流离失所,为纪念赵未娘忠烈行为所建的庙宇及其坟墓己不复存在了。 狮岗村背扶山顶有一座碉楼,是1927年,田头圩一带居民集资兴建,用于镇守罗卜坑、大马、叠石、铜鼓村,通往田头圩的通道。为花岗岩混凝土结构,十分坚固。楼高三层、四方形。二楼、楼顶四方有射击孔,可阻击敌人进攻。据说抗战时期,日寇在叠石村海岸登陆,企图绕小道,从罗卜坑村窜过狮岗村,进而侵略田头圩,慑于狮岗村碉楼的威力而放弃。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阶级矛盾呈白热化。赤溪、田头地区也一样,统治阶级临死挣扎,加紧对劳动人民进行剝削,遭受劳苦大众的强烈反抗。一些被压迫农民集结山林,与统治者进行斗争,形成两大阵营的对立。人们称上山的绿林为“山鹿”,统治集团为“土鹿”。“山鹿”与“土鹿”常发生战斗,祸及人民生命财产。有一次,“山鹿”小队人员进入狮岗村,“土鹿”闻讯后,其头目黄汉源组织队伍,围攻狮岗村。“山鹿”占据狮岗村碉楼抗击“土鹿”进攻。在危险关头,“山鹿”头领钟土生闻讯,调集队伍从钭面山袭击“土鹿”,将其打败,解了碉楼上“山鹿”人员之危。 解放前夕,为加强革命队伍力量,配合解放军解放赤田地区。时任赤田地区的共产党组织领导人、武攻队队长何仲儒,亲自上山“招安”,劝“山鹿”投降,归顺人民,得到“山鹿”人员的拥护。解放赤田地区时,“山鹿”出兵阻击敌人进攻,配合武攻队解放赤田地区大地。赤田解放后,许多被“招安”的,无罪过无民愤的,被迫上山为匪的“山鹿”人员,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解放海南岛、大西南作出贡献。 2023年4月6日
敬请各位乡亲收藏下面网址: 赤溪客家文化网 电脑版:http://www.tsinfo.com.cn/cxks/ 手机版:http://www.tsinfo.com.cn/m/list.php?tid=1070 随时随地浏览赤溪文化 赤溪客家文化与您同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