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志 赤溪故事 赤溪乡贤 捐款鸣谢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 赤溪客家文化网 > 赤溪故事 >
22. 罗卜坑村——邹伟军(2023.01.03)
发布时间: 2023/01/03 22:32     人气: ℃   责任编辑: 赤溪客属

 

罗卜坑村原名萝卜坑村,清代建村,因村前西侧蜘蛛山下有片地名为深垅田的土地,土质与地下水优良,生长出来的萝卜较大且特别长,故名萝卜坑村,今习惯取名为罗卜坑村。曾用名新塘,因在罗卜坑上坑处建成白秀山塘水库而起名为新塘。

罗卜坑村地处大马洞,大马洞原是古老村区之一,曾经有过罗卜坑村、大马村、鲤鱼山、庙仔村、獭山村、牛轭山、邬屋、叠石村、大马口村等十多条村庄。其东西北三面皆为崇山峻岭环抱,形成一狭长地谷,中间有多条溪流汇合成大马河。大马河源出锅盖顶,蜿蜒曲折,绕流牛轭山,经叠石村西侧流入海,冲口便是大马湾。大马河主要源头为青潭,青潭原名跃龙潭,泉流由石涧泻下,悬布百余尺,涛声沸滃,瀑沫飞薄,有如怒雷颠雪,水色深色无底,每闻潭鸣,辄有风雨。潭上泻流处,中起一石,危险欲绝,清光绪进士吏部主事江逢辰题刻“试胆石”三字于其上,潭上有磐石,刻有“鸾啸台”三字,皆江逢辰题刻。

      大马洞谷地,是一处樵耕渔牧猎的好地方,村民素以农耕为主业,此外,辅以采樵、守猎、采蜜、养殖,结网捕鱼虾,盛产蜂蜜和白云茶。又因烧制砖瓦的坭土细膩,质地良好,割取山草容易,且大马河下游可通行小帆船,所以,村人在该地先后建有三座砖瓦窑。

       罗卜坑坳顶曾建有一座凉亭,于1936年由润利公司建造,因建于罗卜坑坳顶而得名罗卜坑坳凉亭。当时交通不便,是罗卜坑村、大马村、叠石村、小马村、铜鼓村等村民来往田头,亦是周边村民来往罗卜坑砍柴割草耕作的必经之地,是过往行人歇息乘凉、遮风避雨的地方,为方便乡民起着重要作用。曾多次修葺,1997年,因扩建通往罗卜坑村水坭路而拆除。

      1952年,开垦白宵围。为解决灌溉用水,赤溪县人民政府组织群众用锄头、扁担、畚箕等原始工具,在罗卜坑上坑处筑土坝蓄水,名为“白秀山塘”,后扩建为“白秀山塘水库”。因该山塘建成如山中一轮明月,清碧秀丽,故名。该库坝高10.6米,坝长100米,总库容90万立方米,集雨面积2.94平方千米,灌溉耕地940多亩。因风景秀丽,为赤溪著名景观。

      1969年,村民自力更生,在大马河上游处,拦河筑水坭石坝,建设一座装机容量为20千瓦小型水电站,因利用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而起名为水轮泵电站。后因电网供电停用而废,仅存破残泄水闸。1992年,由田头镇政府出资,拦截大马河源头多条支流,建设一座装机2台,容量为410千瓦的发电站,发出的电量并入大电网,因该电站建在青潭侧,故名青潭电站。后转制为私人经营。

       在清代,特别是民国时期,大马洞常为外匪和土匪、山麇和土麇控制,民生窘迫,有许多人家弃村流迁他乡,田园也曾一度大量荒芜。新中国成立后,村民重操旧业,开垦荒田,大兴水利建设,增产增收,丰衣足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建成一栋栋新洋楼。进入新时代,为弘扬互助互爱的客家文化,2022年,承蒙上级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将原村委会办公楼改建成邻里互助敬老站。拆除原罗卜坑小学并整合周边山地和晒谷场,扩建成集休闲、健身、娱乐、宣传客家文化为主题的客家文化公园。罗卜坑村已成为山清水秀,充满田园风光,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村民安居乐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邹伟军

2023-01-03

                                                                                                                                                                           

 
/ 上一篇:21.赤溪厅、县、区、乡、社、区、镇政府的沿革(钟日平搜集整理)
/ 下一篇:23. 青潭———邹伟军(2023.01.10)
 

手机版
主办:赤溪客家文化网    协办:台山市信息化服务中心
备案编号:粤ICP备05080412号    地址:台山市赤溪镇政府侨联大厦二楼
联系人:傅生    联系电话:0750-5522813